常看很多人問,要怎樣把手沖學好? 這個問題是個大哉問!
儘管萬事起頭難,但正如工業製造上的質量管理有言,質量是「設計出來的」、「製造出來的」與「檢驗出來的」。
如果我們想要沖煮上有進步,就需要找一套可以幫助自己進行思考、檢視、追踪的沖煮質量管理系統。

我自己發展了一個手沖用的PDCA系統,並且搭配一份我自己設計的手沖感官紀錄表。
很多厲害的咖啡前輩與老師,都有自己的沖煮系統,我就不提自己的系統,但今天想分享我的手沖感官紀錄表。
我覺得有一個稱手用的沖煮記錄表蠻方便的。
我設計給自己使用的記錄表,很方便的讓我可以查詢重要的信息,規劃我的沖煮構想,並且簡單的紀錄我的出杯質量。
好讓我有足夠的信息,構想下一次的沖煮修正方向。
- 烘焙與咖啡信息掌握
- 沖煮框架的設計執行
- 手沖質量的感官紀錄
- 沖煮計劃的修正方向

並且可以在我的執行過程,紀錄執行端的信息。
當我沖煮結束,我可以用最簡易的圈選方式,快速記錄我的出杯質量。
然後寫下我的結論,以及我打算改進的地方。之後這些記錄,就可以作為我規劃下一次沖煮方案的參考。
接下來,我就示範記錄我昨日的出杯,讓小伙伴看看,我是怎樣應用這份表件"規劃-記錄-檢核-修正"我每一次的沖煮方案。

從種子到杯子,咖啡的種植、加工、烘焙與儲藏,都會改變烘焙咖啡的萃取特性。
所以在你思索沖煮之前,你需要想一下你所要沖煮的咖啡,它現在的狀況。
在記錄咖啡豆信息上,有太多可以寫下的,但我只挑選與萃取比較有重大關聯的記錄,以下分享我記載的地方,以及為何我認為它們重要。

是的,一包咖啡新鮮度,影響了它的排氣表現,需排氣的與不用排的,你可以有不同的沖煮對應之道。(例如悶蒸時間的判斷)

不同海拔高度,可能影響生豆營養狀態,跟你可以有機會拉出多少風味內容物的萃取率,有關係。
品種與產區,會有它特定的風土調性,沖煮的時候針對這些特性,要取少?要增多?還是規避不愛的風味?
這些信息可以給你推測的空間,並映證你沖煮後的結果。
以上種種咖啡生豆與烘焙信息,會影響到我們構思各注水段落應搭配的水速、水量、粉水比,還有要不要大力擾動..等等,一連串的沖煮施行計劃。

這個會影響烘焙風味的發展度,還有豆子的膨脹度,而膨脹度跟你萃取時,咖啡粉是否好吸水,蠻有關係的。
當你記錄下烘焙度的時後,要用目測法觀察一下豆袋的焙度,與你實際肉眼看到的現象(烘焙豆外貌可以透露一些信息,這仰賴你平日的多加觀察比較,會有一個經驗值)。
上圖就是我昨天沖煮的咖啡,它豆表有些油光,中心線撐開很大,沒有銀皮,膨脹狀況不錯,這是一包日曬咖啡。
當你研究一款咖啡的生豆、加工、烘焙與儲藏信息後,你應該對這咖啡有一個初步的經驗值,可以仰賴。
接下來就可以針對這包咖啡,來設計沖煮框架。看看你要用哪個研磨顆度,哪款濾杯,哪樣的水溫與註水方式,來萃取這杯咖啡的芳香物質。
之前咖啡公社有開過幾次手沖課程教學,李金龍老師,就針對處理法與烘焙度,與沖煮上的對應有特別探討,這其實都是我們動手沖煮前,要學習累計的沖煮經驗。
而這個PDCA手沖感官紀錄表設計目的,就是方便自我追踪,分析,歸納,每次遇到這個產區,這類品種,這些處理法的咖啡,我的沖煮方案,瞧瞧怎樣是最好的對應之道。
工業製造上,所有的生產改善都來自記錄追踪。出杯的進步也是如此。咖啡萃取是一門科學,不是玄學,這個表單可以讓你科學化的分析你的沖煮。
為了跟大家分享這個表單的應用,我拿出了放冰箱冷藏的一款也門咖啡,它是去年11月10日烘焙的。烘焙日距離沖煮日已經將近十個月。
這是一包中烘焙咖啡,一般中烘焙的咖啡二氧化碳排氣旺盛,如果開封後放在室溫下,有可能受熱,氧化較快。
所以我買咖啡後,就先將它分裝放在小鋁袋,部分收在冷藏室,以免我喝不完擺到過期。
這咖啡烘焙時間有些久,雖然放冷藏,我不肯定保存狀況,所以我需要試沖一把。

因為不確定到底悶蒸時需要排氣多久?(到底剩下多少二氧化碳)。
但它是中焙的,去年剛買來沖過的印像是,粗研磨用V60,粉水比1:13,水溫88度,後面尾韻有點苦。
當時這豆是有深色水果的中低酸度,甜感高,有巧克力味,然後有個濃烈的木質精油香氣。
現在這包咖啡已經擺了九個多月,我決定還是維持粗研磨,但上次用C40研磨,覺得木系精油有點張揚。
這次決定改換M47,它的風味特色是甜感與溫醇,並挑選具有浸泡功能的Hario Switch,我打算採用萃取甜感的沖法,來試沖這包也門日曬。

但粗磨萬一這包咖啡的二氧化碳走氣了,悶蒸時水速太快,可能粉床還不夠濕潤。
所以我選擇有閥門可以關上,利用浸泡來幫助我徹底潤濕粗研磨的咖啡粉,預備第二次注水的風味拉取。
我準備悶蒸關上閥門,仿杯測的做法一次性澆大水把粉層擾動起來,加快同時間粉床吸水。
然後先預備一般滴濾式的浸泡30秒開閥門,當然如果二氧化碳發現有顯著減少,我可以隨時延長浸泡時間,這就是有閥門的好處。
配水上,我打算採用三段沖煮,前二次浸泡,最後一次滴濾,且滴濾要降溫,因為要避掉尾段的苦味。
當我填寫好了沖煮計劃,那接下來,就是照計劃沖煮看看,並且把過程信息記載下來。
要記錄的包括實際各段落注水時間,以及打開Switch閥門的時間點。
當我按照計劃進行100克悶蒸時,我發現咖啡粉的排氣還蠻旺盛的。(下圖是排氣30秒後的悶蒸粉床)

本來設計最後一段注水60克,就是打算如果不行可以提早結束,降低粉水比。
但看起來應該是沒啥大問題,可以照去年新鮮時的沖煮法,1:13,放入更多水,所以我實際沖煮時,在最後一段多加了20克的水,並讓它順順流完。
我完成沖煮後,就進行品飲,並寫下我的出杯質量檢查心得。
比照我沖煮時的預設,與實際沖煮結束後的品飲。
因為我悶蒸規劃了較高的粉水比(1:5),用於浸泡的萃取上,水量愈多甜感欲強,實際品飲也確實甜感很高。
總粉水比從1:12上修到1:13,但如同預期,沒有苦澀物質萃取出來,因為悶蒸時的效果不錯,每顆粉都有均勻受水(浸泡的好處),且搭配後段降溫沖煮。
整體的品飲感官上,顯示低酸高甜的,因為一開始有規劃Bypass20克,最後的粉水比是1:14(但有接觸的粉水比是1:13),且使用了降溫沖煮,所以濃度不會太高。

上圖,這就是我昨天(週一下午)沖煮的也門咖啡。
根據本次的試沖,按照我的品飲心得,我寫了下一次沖煮上我期待修改的地方。
我希望可以將果酸萃取更多,所以應該需要減少第一注的粉水比(例如從100克降為80克)。
並且希望濃度可以更厚重一點,或許可朝向減少最後一注的水量(例如從80克改為60克),或是取消一開始加入的20克Bypass水。

我相信市面上,也有很多APP,可以讓大家記錄手沖信息。
但我個人以為,手機屏幕太小,而我們要記錄的信息又還蠻多的。(你看我的表單就知道)
如果一直滑動屏幕以瀏覽全部信息,我覺得有點麻煩。
所以我更喜歡使用這類word格式的紀錄文檔,它可以打印,也可以儲存成電子檔提供自己日後查詢。
今天就拋磚引玉,分享我自己的手沖記錄方式,歡迎小伙伴舉一反三,動動手,也來設計一份給自己方便好用的手沖記錄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