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瓶咖啡並不是唯一進軍韓國市場的公司,近年來,隨著咖啡愛好者人數的顯著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國玩家希望利用這一趨勢。
該國咖啡店的銷售額從2007年的3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43億美元,增幅超過10倍。僅就銷售額而言,韓國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261億美元,日本的人口是韓國的兩倍多,以40億美元位列第四。這是根據KB金融集團管理研究所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得出的結論。

(韓劇中經常看到主人公坐在咖啡廳)
這份報告還估計,僅去年一年,韓國就新開了1.4萬家咖啡店,而2008年還不到3000家。截至7月底,全國約有7.1萬家咖啡店開張營業。
因此,咖啡的進口也逐年上升,包括咖啡生豆在內的烘焙咖啡進口量從2012年的5400噸增加到去年的13,300噸。
報告指出,咖啡店數量的增加主要是由於對咖啡的高需求。
該研究所估計,韓國每個成年人每年消費353杯咖啡。換句話說,這個國家的大多數成年人大約每天喝一杯咖啡,這一比例是全球平均每年132杯的2.7倍。
消費者在咖啡上的花費也在逐年增加,去年,韓國人在咖啡上的每月平均支出為15,815韓元(約合13.80美元),比五年前的7,597韓元增長了108.2%。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咖啡店都經營得很好。由於門店數量激增導致競爭過於激烈,運營成本正在上升。平均每家公司的營業利潤為1180萬韓元,同比下降1.9%。
約有7800家商店遭受了損失,佔總數的11%。從2008年到2018年,每年必須關閉的商店數量翻了一番,去年達到9000家。
這樣的競爭迫使許多參與者想出新的商業策略,越來越多的主題咖啡館就是一個例子。特別是,許多當地城市的咖啡店會根據附近著名的旅遊景點重新裝修店面;為了脫穎而出,一些商店推出了基於當地特色的新菜單。
一些公司推出了完全自動化的咖啡店,為那些想節省時間的人服務,而另一些公司則推出了送貨上門的服務。
總體而言,韓國咖啡市場前景光明。
2016年,韓國國內咖啡市場規模為5.9萬億韓元,去年估計已增至6.8萬億韓元。報告稱,到2023年,這一數字將進一步增至8.6萬億。
目前,星巴克在市場上處於領先地位。僅去年一年,該外國品牌的銷售額就達1.52萬億韓元,佔市場份額的10%以上。
緊隨星巴克之後的是國內品牌,如CJ集團的Twosome Place,銷售額為2742.5億韓元,其後是Ediya Coffee和Coffee Bean Korea,銷售額分別為2040億韓元和1666億韓元。
當地媒體報導稱,還有兩三個西方咖啡連鎖品牌正準備進入韓國市場,暗示韓國將繼續是全球咖啡連鎖企業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