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控水技術這點來說,水流穩不穩對於咖啡風味的影響蠻大的。水流的不穩定往往會造成萃取不均、通道效應等負面影響,這樣沖出來的咖啡往往都不太好喝,而且每一杯的味道差別明顯。

如果你只是單純地想享受咖啡,不想體驗練習注水這個“枯燥”的過程。那無疑第二種方法是最優選擇。從穩定性來說,前街認為浸泡式的萃取會比過濾式的萃取更穩定,而且更省事。
過濾式萃取就是注水過程與咖啡液滴出過程是同步的,以手沖咖啡作為經典代表。浸泡式萃取就是水與咖啡粉持續浸泡一段時間後再經過過濾,以法壓壺、聰明杯為代表。
有些朋友會認為法壓壺做出來的咖啡不如手沖好喝。這很可能是你沒有用對萃取參數,正如手沖咖啡如果用錯參數,沖出來的咖啡也不會好喝!如果硬要說浸泡與過濾兩種方式沖出來的咖啡風味表現特點差別,浸泡萃取的口感飽滿度、甜感會優於過濾萃取;層次感、乾淨度會遜於過濾萃取。萃取方式的差異並不會改變一款咖啡豆的風味表現。

只要用對參數,浸泡萃取的咖啡的味道完全不輸手沖。這裡前街要給大家科普一個信息,咖啡店在品測咖啡烘焙的風味特點並不是以手沖的形式,而是用浸泡(杯測)的形式。因此,如果你也想喝到與烘焙師喝到的咖啡味道,那麼,浸泡才是最佳的選擇。
下面前街分享詹姆斯·霍夫曼的法壓壺沖泡方法,其實他的方法原理就是基於杯測上衍生出來的。
粉量: 30g
水量: 500ml(1:16.7)
研磨度:杯測標準(20號篩網過篩濾75%)
水溫:水煮開即可(講究的就使用94度)
過程:先倒入30g咖啡粉,再倒入500ml熱水,熱水務必全部浸濕咖啡粉;接著是等待4分鐘,讓咖啡粉與水充分浸泡;4分鐘後使用勺子輕輕攪拌表麵粉層,然後用勺子撈起漂浮在表面的金黃色泡沫與咖啡粉;接下來再等待1-4分鐘,讓咖啡粉自然沉積在底部,最後才輕輕壓下壓桿,把粉渣與咖啡液分隔開來,再倒出全部咖啡液。這樣浸泡出來的咖啡液就幾乎還原出烘焙師在杯測時的味道。


聰明杯幾乎就是濾杯那樣的構造,只不過多了一個活塞結構,在閉合時,咖啡液就不能留下去,張開時,就想普通濾杯一樣正常下水。有了這個結構,就可以做浸泡萃取了,浸泡方法與法壓壺差不多,唯一的區別是法壓壺是從上面倒出咖啡,聰明杯是從下面流出咖啡,聰明杯受到粉層的阻力,因此浸泡參數會有些差別。
粉量: 20g
水量: 330ml(1:16.5)
研磨度: 20號篩網通過率75%
水溫: 94度
過程:鋪上濾紙,倒入20g咖啡粉,再倒入330ml熱水,要讓咖啡粉全部濕潤。等待4分鐘,用勺子在液面輕輕攪拌2-3圈,再把聰明杯放在分享壺上,咖啡液就會自行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