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可以算是咖啡生產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除了咖啡基因庫埃塞俄比亞外,還有很多地方,比如布隆迪、肯尼亞、馬拉維、盧旺達、坦桑尼亞、贊比亞。其他幾個地方的產量不算大,也不是特別主流,但是肯尼亞,作為非洲著名產地之一,我覺得還是應該單獨拿出來詳細說說。
基本情況
肯尼亞地形豐富,大部為高原山地,平均海拔1500 米;其中東部海拔500 米,西部是東非裂谷帶的東支,海拔2000-3000 米;印度洋沿岸是寬約200 公里的平原。肯尼亞地勢由海岸平原向中央高原爬升,高原區被東非大裂谷分為東西兩部分。
肯尼亞氣候多樣,全境位於熱帶季風區,沿海地區濕熱,高原氣候溫和,3500 米以上高山有時落雪。全年最高氣溫為26℃,最低為12℃。赤道以南主要屬熱帶森林和熱帶草原氣候;沿海地區為熱帶氣候,全年高溫多雨;越往內陸,其氣候就越乾旱,北部沙漠和半沙漠地帶面積約佔全國的56%。受季風氣候的影響,肯尼亞沒有溫度凸顯的四季,只有雨季和旱季的區別。
咖啡歷史
雖然肯尼亞緊鄰埃塞俄比亞這個咖啡發源地,但是肯尼亞的咖啡發展還要比埃塞俄比亞晚了很多。
1893 年,當傳教士從巴西進口波旁咖啡時,咖啡被引入肯尼亞。它首先在Taita 山的Bura 種植,然後於1900 年和1904 年分別在Kibwezi 和Kikuyu 種植。肯尼亞當時由英國控制,被稱為東非保護國。因此,英國人控制了該地區的農業,當然也包括咖啡種植。

那時要種植什麼農作物需要聽殖民者的,而當地人則提供免費或廉價的勞動力。當時對農作物的種植、生產、加工、分級和銷售沒有任何規定。
直到1933 年通過的《咖啡法》不僅將咖啡的營銷和銷售權交還給了肯尼亞國內,而且隨著內羅畢咖啡交易所(NCE)的建立,這個每週一次的拍賣會至今仍在運作,用於該國大部分的咖啡銷售。
20 世紀50 年代,以應對殖民政府和肯尼亞土著居民的內亂,通過了土地改革,首次允許肯尼亞人種植自己的咖啡,並剝奪了許多歐洲地主的財產。當時的再分配計劃形成了至今仍在該國占主導地位的小農戶網絡。在肯尼亞,超過75% 的咖啡種植者擁有不到3公頃的土地,今天大約80%的農民是肯尼亞人,而不是歐洲人的後裔。
肯尼亞在1963 年獨立後的一段時間因為氣候好,咖啡價格高,讓肯尼亞進入了一段繁榮時期;然而,20 世紀90 年代出現了價格危機,迫使許多肯尼亞人砍掉他們的咖啡樹,導致年產量急劇下降。進入千禧年至今,對精品咖啡的需求不斷增加,風味一直是肯尼亞咖啡業的號召力。

2001 年7 月,新的《咖啡法》頒布,將該委員會確立為農業部下屬的一個法定機構。該法案為CBK(目前是農業、漁業和食品管理局(AFFA)下屬的咖啡局)規定了新的職責,其中包括:制定政策以加強咖啡生產、加工以及本地和全球營銷登記和許可。
肯尼亞是非洲第五大(前四分別為:埃塞俄比亞、烏干達、科特迪瓦、坦桑尼亞)咖啡生產國。根據國際咖啡組織的數據,該國在2020 年生產了約77.5萬袋(60kg/袋)的咖啡。
該國約95% 的咖啡出口到許多國際市場,剩餘5% 的咖啡產量是在國內消費的其中美國和德國的進口量最大。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估計,到2022 年底,肯尼亞的國內咖啡消費量將上升到4.3 萬袋。
咖啡種植及產區
肯尼亞的大部分咖啡都種植在海拔1400 – 2000 米;平均溫度在15 – 24℃,年平均降雨量為900 – 1200毫米。酸性土壤為肯尼亞山周圍的高海拔高原地區提供了最佳的生長條件,包括Aberdare 山脈、Nyanza、Kisii、Bungoma、Kericho 和Nakuru。在這些地區種植的阿拉比卡品種最早是從埃塞俄比亞引進的。

肯尼亞的咖啡作物一般在3 月至4 月的雨季開始後開花,咖啡櫻桃在5 月至7 月成熟,然後在9 月和10 月再次開花,肯尼亞的大部分咖啡櫻桃在10 月至12 月成熟。

肯尼亞大約有11.56 萬公頃的土地專門用於32 個縣的咖啡生產。大約600万肯尼亞人參與了該國的咖啡行業,其中包括約80 萬個小農戶。
由於小農戶單獨種植的數量很少,許多人屬於農民合作協會(FCS)。這些協會擁有並經營咖啡工廠,也就是常說的處理站。一個FCS 可能有幾百、上千的小農戶成員為處理站提供咖啡櫻桃。
中部區域(Central region)
中部地區的咖啡產量約佔肯尼亞總產量的60%,主要種植區為Nyeri、Kiambu、Kirinyaga、Murang’a 和Thika。這裡也是該國傳統的咖啡種植區,大大小小的農場分佈在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和阿伯代爾山脈(海拔3720 米)的山坡上。總的來說,中部地區擁有肥沃的火山土壤,恰到好處的陽光和降水,產出了一些肯尼亞質量最好的阿拉比卡咖啡。該地區也伴隨其他產業的發展比如:茶葉和奶牛養殖業的發展。

Kiambu 曾被稱為肯尼亞的「巴西」,因為它有許多大型咖啡莊園。它與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相鄰,位於大裂谷的東部,阿伯代爾山脊的山腳下。Kiambu 的海拔範圍為1520 – 2200米,擁有富含有機物的紅色火山土壤。年平均降雨量為1098 毫米,以雙峰模式落在兩個不同的雨季。可悲的是,現在業主們正在將大多數大型咖啡農場轉化為房地產,這主要是由於該地區經濟不景氣和城市化的壓力越來越大。

Kirinyaga 的咖啡農場位於肯尼亞雪山的山坡上,海拔高度約為1310 -1900 米。平均降雨量約為1518 毫米,分兩個不同的季節。穆朗阿位於阿伯代爾山脊的山麓,包括Maragua、Murang’a、Mitubiri 和Makuyu 種植區。海拔從1340-1950 米不等,每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305 毫米。另一方面,Nyeri 的部分地區位於阿伯代爾山脊的山腳下。海拔1220-2200 米,年平均降雨量為953 毫米。
Kiambu 和Thika 生產的咖啡具有豐富的酸度,帶有葡萄柚的味道。相比之下,Kirinyaga 和Nyeri 的咖啡表現出尖銳的飽滿口感,帶有柑橘的酸度、巧克力和黑加侖的味道。
東部地區(Eastern Region)
肯尼亞東部咖啡種植區包括Machakos、Embu、Makueni、Tharaka Nithi 和Meru 縣。Meru 和Tharaka Nithi 的咖啡是在肯尼亞山的東部高地和Nyambene 山周圍種植的。然而Tharaka Nithi 的咖啡只生長在Nithi 地區。海拔1280-1970 米,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287毫米。Embu 的咖啡種植在肯尼亞山的東部高地,海拔1280-1900米。Embu、Meru 中部和Tharaka Nithi 的土壤是深紅色的火山岩,富含有機物。

相比之下, Machakos 和Makueni 主要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因此,咖啡種植主要在丘陵地區,如Iveti、Kangundo、 Machakos、Donyo Sabuk 和Mbooni 地區。海拔在1400-1830 米,土壤為紅色火山岩,年平均降雨量約為685 毫米。
東非大裂谷地區(Rift valley region)
大裂谷是肯尼亞的另一個珍貴的景點。從中東的黎巴嫩延伸到莫桑比克,非洲地殼上的6000 英里的山谷,其中大部分在肯尼亞,將國家一分為二。
肯尼亞裂谷地區的當地社區主要是玉米種植和牲畜飼養。但正逐漸過渡到咖啡種植,由年輕人和婦女帶頭。像Kapngetuny 農民合作協會這樣的社團已經接受了婦女參與咖啡種植。

咖啡主要生長在Nandi、Kericho、Bomet、Transnzoia 和Kipkelion 的高地,其中Ruiru 11和Batian 是主要的咖啡品種。這些地區生產的咖啡具有中等酸度,飽滿的水果香氣,以及豐富的巧克力風味。
Trans-Nzoia、Keiyo 和Marakwet 也是大裂谷以西有前途的咖啡種植區,包括West Pokot、Uasin Gishu、Kitale 和Markwet 的種植區。在這個地區,隨著農民企業的多樣化,農場轉向咖啡作為玉米和乳製品企業的替代品,預計產量會有增長。

Nakuru、Baringo 和Laikipia 赤道以南的其他地區;咖啡種植面積大,海拔最高為2200米,最低為1830 米。土壤種類繁多,從火山灰土到肥沃的紅色火山土,年平均降雨量約為937 毫米。
西部地區(Western region)
Bungoma、Vihiga 和Kakamega 3 個縣位於肯尼亞西部埃爾貢山(海拔4321 米)的山腳下。海拔從1500 – 1950 米,年降雨量為1514 毫米。Bungoma 主要的經濟作物包括甘蔗、咖啡、棉花、棕櫚油、葵花籽和煙草。咖啡種植在埃爾貢山的山坡上,產生了高海拔地區特有的明亮的酸度和水果風味。
Vihiga 縣是肯尼亞擁有種植咖啡的有利生態條件的縣之一,包括酸性土壤、陽光、合適的溫度和降雨。相比之下,Trans-Nzoia 是肯尼亞的「玉米帶」,咖啡是在中小型莊園中進行的。這裡生產的咖啡口感醇厚,帶有明顯的柑橘風味。
尼安薩省(Nyanza region)
肯尼亞生產咖啡的排名倒數第二的地方是位於維多利亞湖周圍的尼安薩地區。主要種植區是Kisii、Nyamira、Migori 和Kisumu。Kisii 和Nyamira 人口稠密,平均土地面積最高只有0.1公頃。海拔從1450 – 1800 米,土壤是富含有機物的深紅色火山土壤。降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約2163 毫米。Kisii 和Nyamira 的主要咖啡品種是SL28、SL34、K7 和藍山,後者在該國其他地區並不流行。
Oyugis 和Homabay 是靠近維多利亞湖的咖啡種植區,雖然產量仍然很低,但潛力很大。
尼安薩地區的咖啡具有中等酸度和中等的醇厚度和奶油般的順滑。具有不錯的甜感、堅果和烤麵包的味道,還有一些水果風味。
主要咖啡樹種
肯尼亞的樹種其實挺多,如果你買肯尼亞的咖啡豆會發現,一般肯尼亞都是多個樹種混合的。常見的是SL28/SL34 拼。現在出現了很多全拼肯尼亞,也就是SL28/SL34/K7/Ruuiru 11 拼。但是真正好喝的,個人感覺還是SL28/SL34 更勝一籌。

SL28
SL28 是非洲最著名和受歡迎的品種之一。最初在20 世紀30 年代在肯尼亞被選中並傳播到非洲其他地區(特別是在烏干達的阿拉比卡種植區),現在又傳播到拉丁美洲。該品種適用於中高海拔地區,表現出了不錯的抗旱性,但容易被咖啡常見病所影響。在肯尼亞的許多地方都有SL28 的樹,它們已經有60 – 80年的樹齡了,但仍在生產。

SL28 是在前斯科特農業實驗室(現在的國家農業實驗室)選育的。1935 – 1939 年期間,在斯科特實驗室挑選的個別樹種前綴為SL。挑選了42 棵不同產地的樹木,並對其產量、質量、抗旱和抗病性進行了研究。SL28 是在1935 年從一個名為Tanganyika 抗旱種群中的一棵樹中選出的。1931 年,斯科特實驗室的高級官員AD Trench 對Tanganyika (現在的坦桑尼亞)進行了考察。根據歷史文件,他注意到生長在莫杜里區的一個品種,似乎對乾旱、疾病和蟲害具有耐受性。他收集了種子並帶回了斯科特實驗室,並確認了它的抗旱性。該品種被廣泛傳播,直到被其後代SL28 取代。SL28 被認為是這一時期密集育種的優勝品種。
最近的基因測試證實,SL28 與Bourbon 基因組有關。
SL34
SL34 最初是在1930 年代末的斯科特農業實驗室選育的。1935 – 1939 年期間,斯科特實驗室在肯尼亞選取的個別樹種前綴為「SL」。SL34 是從肯尼亞Kabete 的Loresho 莊園的一棵樹上挑選出來的。最近的基因測試表明,SL34 與Typica 基因組有關。

Ruiru 11
Ruiru 11 是肯尼亞開發的一個緊湊的高產品種,可以使咖啡種植的更加密集,減少病蟲害的損失。
Ruiru 11 的出現要歸功於1968 年的一場咖啡漿果病(CBD)的流行,它導致了肯尼亞減產50%。20 世紀70 年代,位於Ruiru 的咖啡研究站,開始了一項育種計劃,培育對CBD 有免疫力的品種,該品種於1985 年發布。品種的名稱也使用了咖啡研究站的名字命名。

育種者專注於培育適合集約化種植的緊湊品種,但又具有非洲主要的高大品種所具有的質量。育種家們花了很多年時間與多個祖先進行雜交,這項工作的結果是創造了Ruiru 的雄性父母。Ruiru 11 的複合雜交種雄性親本所選擇的祖先賦予了對CBD 的抗性(來自Rume Sudan、Timor Hybrid lines 和K7)和良好的咖啡品質(來自N39、SL28、SL34 和Bourbon)。
選擇Ruiru 11 的母本是為了提供緊湊性(矮小的身材)和額外的銹病和CBD 抗性。為滿足這一要求,確定了少量的Catimor(Caturra x Timor Hybrid)品系(包括Catimor 129)。
創造Ruiru 11 的最後一步是將高大的雄性複合雜交父本與緊湊的Catimor 母本雜交。由此產生的同胞組產生了Ruiru 11 的緊湊身材和對咖啡葉銹病和CBD 的抗性。為了大規模繁殖Ruiru 11,用雄性親本系的花粉對母株進行人工授粉,以產生第一代(F1)雜交種子。
由於Ruiru 11依靠人工授粉進行大規模繁殖,因此很難生產足夠數量的種子來滿足農民的需求。
K7
K7 因其對葉銹病和咖啡漿果病的耐受性而聞名,並被廣泛用於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現代育種項目。
K7 在1936 年由斯科特農業實驗室從原始種群中經過五代篩選後在肯尼亞發布。它仍然在肯尼亞被廣泛種植。

根據20 世紀50 年代肯尼亞咖啡研究站的農業官員PAJones 的說法,K7 是RHWalker 先生在1936 年從他位於Muhorohi 的Legetet 莊園中選出的兩棵樹之一;其中一個選種,後來被命名為K7,最近的基因測序證明,K7 與Bourbon 基因組有關。
Batian
在肯尼亞Ruiru 的咖啡研究站(CRS;現稱咖啡研究所CRI)創造了一個抗咖啡葉銹病和咖啡漿果病的品種。Batian 於2010 年在肯尼亞發布。

Batian 是通過從Ruiru 11的一些後代的雄性父本中第五代(F5)的單樹選擇而產生的。Batian 是一個複合品種,混合了三個不同的純係品種。參與原始雜交的品種是:SL28、SL34、Rume Sudan、N39,、K7、SL4 和Timor Hybrid。
生豆分級
肯亞咖啡豆等級主要是以咖啡顆粒大小來分級, 而如何確認咖啡豆的大小呢?
這就需要用到一個篩網工具,篩網為標準篩網。

過篩之後,豆子會留在屬於自己大小的一層,一般來說肯尼亞的咖啡生豆共分為八級:
E(象豆):這裡的「E」代表Elephant,也就是「象」,但不是咖啡豆品種裡的象豆(Maragogype),它是一種因發育異常,兩粒種子互相纏繞,形成「看似一粒」的豆,算是一種瑕疵。一般來說,一顆果實裡會有兩個種子,面對面貼在一起。E 級豆則是兩個種子在成長的過程裡,合體黏住,變得超大的豆子。E級豆顆粒大小約在18 目(一目為1/64 英寸)以上,數量稀少。

AA:大小在17~18 目(約6.7~7.1mm),是多數人常聽過的分級,而在精品咖啡中,通常會把這個等級稱作AA TOP ,也是多數咖啡店會看到的一款,但並不是AA 就代表最好,這只是豆子顆粒大小不能與風味混為一談。
AB:多數的咖啡豆都在這個分級,之所以稱為AB 主要是因為A的目數大小為6.80 mm,B 的則是6.20mm,而這兩種大小的咖啡豆(A級和B級)會混在一起賣,所以就稱作AB,大小約15~16目(約6.0~6.4mm)。
C:大小在14~15目(約5.6~6.0mm)之間的大小,比B級要再小一些。
PB:全稱為Peaberry,又稱作小圓豆。這也屬於少見的品種,約佔所有咖啡豆數量的一成,主要因為果實內只有一顆種子發育完成,才會得到又小又圓的豆子。有人會特別喜愛PB 的風味,所以會將PB 挑出來賣。

TT:此類咖啡豆是從AA 與AB 的豆子中透過氣流分選機篩選出來的輕豆,通常重量輕且硬度不合標準,且還有破裂與瑕疵豆。
T:自C 級豆子中所篩選出的重量較輕豆子,夾雜破損豆,甚至豆子碎裂的殘片。
MH/ML:這一類咖啡豆不會拿來外銷,通常是過熟而掉在地上的咖啡豆,品質不佳,約佔所有咖啡豆數量的7%,僅供肯亞內需市場。
以生豆顆粒大小分級的國家還有很多,比如坦桑尼亞、盧旺達、哥倫比亞、牙買加等等。
處理法
肯尼亞一般的處理方法都是採用水洗法,而且肯尼亞的水洗法一直被稱為「水洗處理法的典範」,其咖啡風味酸質明亮多變,甜感與厚實度極佳,乾淨度非常剔透,除了SL28 以及SL34 這兩大優秀品種外,與傳統水洗處理法的區別也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
處理過程:
1、咖啡櫻桃放入打漿機,去除果皮與果肉

2、然後將豆子放入儲藏罐12 – 48 小時。這個過程是為了去除仍然附著在羊皮紙上的滑溜溜的粘液層(稱為實質層);在罐裡發酵時,自然產生的酶會使這層粘液溶解。發酵完成後,豆子摸起來會很粗糙,而不是滑溜溜的。

3、發酵後的咖啡被送入分級通道,用水將其洗淨。這個過程不僅清潔了咖啡豆,還可以把咖啡進行分級。密度最大、質量最好的咖啡豆在通道的高端,而較小的較輕的有缺陷的咖啡豆則流向通道,被分離出來。

4、水洗過後,咖啡豆依舊被包裹在內果皮中,含水率在11% 左右。之後要將咖啡放在曬床上曬乾,並定期翻動以保證均勻乾燥。在雨季或無法自然乾燥的情況下會使用烘乾設備進行烘乾。

5、一旦含水率達到干燥要求,就要會進入下一個分揀過程,這次是按大小和密度進行分揀,此外還要對咖啡的顏色缺陷、瑕疵和乾燥時可能產生的破損進行評估。
5、之後會進行裝袋(70kg/袋)、入庫等待銷售。
一般水洗豆的處理,發酵時間最多在36 小時;但肯尼亞水洗處理,會最長進行72 小時,反復水洗3 次左右,使得肯尼亞咖啡豆有著強烈的酸質和乾淨度。
咖啡組織
內羅畢咖啡交易所(Nairobi Coffee Exchange(NCE))
肯尼亞咖啡的主要官方交易手段是通過拍賣進行。因此內羅畢咖啡交易所,也可稱為咖啡拍賣所。大多數的咖啡豆由交易所統一進行分級檢定然後在拍賣會場上出售。
拍賣的方式採取代理人制,肯尼亞有50 位持牌照的代理人由他們寄送樣品豆給各自的客戶杯測,客戶可針對喜歡的咖啡由代理人在拍賣會上競標,但這方式似乎鼓勵了中間代理人而侵蝕農民的收入,因此2006 年肯尼亞再開放32 個獨立的銷售代理人可以直接與外國咖啡買主接洽,不需經由拍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