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咖啡文化?來看看這六個國家!

在世界各地,無論是法國、美國、意大利、土耳其還是奧地利維或是在東亞的日本,越來越多的人喝起了咖啡,隨之而來的“咖啡文化”遍及生活的每個時刻,每個角落。
10001
法國:環境、情調比味道更重要
曾聽說法國一度由於咖啡缺貨而少喝了咖啡,馬上就見打盹的人多起來。說來好像誇張,但法國人嗜咖啡倒是千真萬確。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法國也是參戰國之一,國內部分老百姓擔心戰爭影響日用品供應,紛紛跑到超級市場搶購。此事連電視台也驚動了,當鏡頭對著滿抱”緊缺物資”的顧客時,卻發現他們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為當時的大笑話。
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似乎不在於味道,而是環境和情調,大多不願閉門“獨酌”,偏偏要在外面湊熱鬧,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裡煮上一壺。他們也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的品,細細的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喝就是大半天。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自覺不自覺的表達著一種優雅的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寫意感。可以說這是一種傳統獨特的咖啡文化。正因為如此,法國讓人歇腳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布大街小巷,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遊船上、甚至艾非爾鐵塔上。而形式、風格、大小不拘一格,有咖啡店、館、廳、室。而最大眾化、充滿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幾乎是法國人的生活的寫照。

10002

意大利:作的快,喝的更快
到意大利觀光要小心兩件事: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咖啡。在意大利,咖啡和男人其實是異曲同工的兩樣東西,因此他們有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強勁又充滿熱情!
意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現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個快字;作得快不超過十秒鐘,喝得也快,因為只有兩三口。一般意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馬上煮一杯咖啡,不分男女幾乎從早喝到晚,街上到處可見叫做BAR的咖啡小店,賣一杯四百里拉左右,約合人民幣2元多的咖啡,供人站著一飲而盡。

10003

美國:百無禁忌,百花齊放
美國人喝咖啡,像進行一場不需要規則的遊戲,隨性放任,百無禁忌。歐洲人沖調咖啡時的種種講究,美國人是不屑一顧的。美國人喝咖啡喝得自由,咖啡也同時深入他們的生活中難以分離,影響之深甚至到達沒有咖啡不算生活的地步。
據說第一次載人類上月球的阿波羅十三號太空船,在歸航途中曾經發生生死關頭的故障,當時地面人員安慰三位太空人的一句話就是:加油!香噴噴的熱咖啡正等著你們歸來。
不論在家裡、辦公室、公共場合還是路邊自動販賣機,美國人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離不開咖啡。如此喝掉了世界咖啡生產量的三分之一,是全球咖啡消耗量最大的國家。
另外,美國雖然是最大的即溶咖啡外銷國家,但美國本身喝即溶咖啡的人卻不多。近年來他們日益重視飲食健康的結果,市場尚無咖啡因的銷路漸增,而喝咖啡不加糖的風氣也越來越普遍。
10001
土耳其:宗教儀式化的神秘感
咖啡在中東古國,宛如一千零一夜裡的傳奇神話,是蒙了面紗的千面女郎,既可以幫助親近神,又是沖洗憂傷的清泉。要說咖啡,不能不提中東(土耳其)咖啡,是因為無論從回教或是基督教立場說咖啡起源,它的故鄉都是在遙遠神秘的中東山上。經過十三到十五世紀,長達三百年的回教宗教界禁止角色,咖啡在十六世紀正式傳入土耳其,開始商業化,並且迅速傳至歐洲大陸。
這種盛行於希臘、東歐、中東、北非等地的咖啡飲用法,一般人慣稱土耳其咖啡或阿拉伯咖啡,至今仍保持著早期宗教儀式化的神秘感。傳統土耳其咖啡的做法,是使用烘培熱炒濃黑的咖啡豆磨成細粉,連糖和冷水一起放入紅銅質料像深勺一樣的咖啡煮具裡(IBRIK),以小火慢煮,經反复攪拌和加水過程,大約二十分鐘後,一小杯五十cc又香又濃的咖啡才算大功告成。由於當地人喝咖啡是不過濾的,這一杯濃稠似高湯的咖啡倒在杯子裡,不但表面上有黏黏的泡沫,杯底還有渣渣。
阿拉伯人喝咖啡,慢條斯理,甚至還有一套講究的咖啡道,就如同中國茶道一樣,喝咖啡時不但要焚香,還要撒香料、聞香,琳瑯滿目的咖啡壺具,更充滿著天方夜譚式的風情。
10004
奧地利的維也納:音樂、華爾茲和咖啡
咖啡是維也納人津津樂道、頗為自豪的一種東西。維也納人甚至把它和音樂、華爾滋相提並論,稱為”維也納三寶”,可見維也納人與咖啡的情緣。
維也納人喝咖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當時,在許多伊斯蘭國家的大小城市中,咖啡館林立,咖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683年,土耳其第二次進攻維也納,當時奧地利皇帝奧波德一世同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簽訂有軍事同盟,奧波聯軍粉碎了土耳其人的進攻。倉皇潰逃的土耳其軍隊在維也納城牆周圍的戰場上丟棄了大量的武器、彈藥,還有好幾百個裝著神秘的棕色小豆的大口袋,勝利的維也納人不知這些小豆該怎麼處理。恰好,有一個潛伏進土軍的波蘭密探科爾席茲基曾在君士坦丁堡嚐過用這種烘烤過的小豆煮出來的濃濃的黑飲料,土耳其人把它稱為”Kahve”,也就是現在的咖啡。
維也納最出名的咖啡館是位於市中心區的中央咖啡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裡一直是著名詩人、劇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外交官們聚會的地方。有人說這裡是奧地利許多詩歌、劇本、小說的搖籃,這也許有些誇張,但是當年音樂大師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圓舞曲王朝”施特勞斯父子等都是這裡的常客。今天的中央咖啡館生意十分興隆,但不管裡面多麼擁擠,客人還是想呆多久就可以呆多久,這是維也納咖啡館百年不變的傳統。
10005
日本:社交場的催化劑
最初咖啡傳到日本是元祿年間的長崎出島。而人們正式接受是從明治時代開始。
最初,其味道香醇日本人還不太習慣西歐諸國的咖啡屋接二連三地開幕之際,可謂咖啡文化的文學與藝術正值開花時期,而日本正處於江戶時代嚴歷的鎖國政策中。當時最先端的飲料咖啡是在長崎出島的荷蘭商館設立(1641年)推測是當時被攜帶進來的。然而能與外國人接觸的是役人(官員)商人通譯與遊女。1776年記載的”尊貝魯日本紀行”二、三個通譯終於知道咖啡的美味。特地傳到出島來象徵洋文化的”咖啡”在當時也無法普及。
日本人喝咖啡的是1804年狂歌師戲作者,大田蜀山人在《瓊浦又綴》一書中,在紅毛船上被請喝叫”咖啡的東西,豆炒得黑黑呈粉狀,與白糖攪和後飲用,味道焦苦的臭與苦味無法適應。”
1823年到日本駐地出島的荷蘭公館的西飽爾特,好像蠻喜愛咖啡。在”江戶參府記行”一書中記載著”日本人與我們相處時,喜歡喝咖啡”。
真正的普及是從明治中期開始。創刊的文藝雜誌《昂》的會員北原白秋、石川啄木、高村光太郎、佐藤春夫、永井荷風等以日本橋小網町的”鴻之巢”場所作為每月會合的地點。在那店裡可以飲用道地的法國料理與洋酒、咖啡也是道地法國式深烘焙咖啡。鴻之巢就好像文人的社交場。
從明治時代到大正時代,像這樣的文化沙龍的確幫助產生了幾家咖啡屋,日本也終於進入咖啡文化的風氣。然而對一般人來說依然是一種難得的店鋪罷了。
在大正時代咖啡的愛好者確實增加很多,進入昭和時代更受大眾的喜愛,第二次世界大戰卻因咖啡乃”敵國飲料”而停止輸入。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咖啡一時銷聲匿跡。咖啡以”和平的使者”身份受到人們的感激和喜愛。
目前日本咖啡市場的情況競爭相當激烈。包括沏茶店與家庭普通咖啡與即溶咖啡,家庭咖啡與辦公室咖啡,各種罐裝咖啡,加上好客咖啡,美味咖啡等。特別是進入平成時代更加道地的咖啡需求也隨之增加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