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前街總結了一下他們眼中的“深坑”是長這樣的:

第一點、使用深度烘焙的咖啡豆
第二點、繞小圈注水
第三點、大粉量
第一點是最重要的,一些朋友經常問前街,“我去XX咖啡店裡看到主理人沖出來的粉坑很高很深,自己回去怎麼也沖不出來。”很可能是因為你看到的正好在沖深度烘焙的咖啡豆,而你回去自己嘗試時用的咖啡豆偏淺度烘焙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其實是跟咖啡粉的密度有關。咖啡豆烘焙程度越深,咖啡豆體膨脹越大,密度就越小,豆質蓬鬆。因此,在沖煮的過程中,深度烘焙的咖啡粉膨脹的效果比較明顯,漂浮在液面的咖啡粉比較多,相對地,沉積在底部(粉床)的咖啡粉就比較少。

如果你在沖煮的時候觀察濾杯中的粉層變化,在註水結束後的,水位在下降時,漂浮在表面的咖啡粉與泡沫會慢慢地向粉牆邊上沉積。所以,深烘咖啡容易沖出粉牆比較厚,粉床比較薄,看起來是一個很深的粉坑。

第三點也比較通俗易懂,濾杯普遍都是上寬下窄的結構,要形成深坑,那麼比較有足夠多的咖啡粉充當粉牆。所以在小號濾杯中,15克粉很難形成看起來很深的粉層,一般會用到18克粉以上。

而一個看起來很標準的粉坑也說明不了你沖的咖啡沒問題,只能說明了粉坑沒有反映出你的注水過程出現問題。
所以,沖咖啡時不要過度沉迷粉坑,從沖煮邏輯、沖煮參數出發。
文章來源於前街咖啡 ,作者新鮮烘焙好咖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