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天,她再次找到我們,說照著你的方法沖出來的咖啡(味道)不太行啊,經過一番交涉,終於明白了,原來這位朋友一天不能喝太多咖啡,所以她的一人份標準是7克咖啡粉,也就是使用7克粉量為沖煮標準。

而日常一包咖啡總不可能那麼精準地消耗完,大多情況下都會剩下不足一次的沖泡量,棄之可惜,但是沖也未必可以能沖得好喝。所以前街今天就來探討一些怎樣沖泡小粉量的咖啡。
小粉量與正常粉量有何不同?何為小粉量?這是對於我們所使用的濾杯而言的,例如Hario的V60濾杯有兩種型號,分別是01型與02型,他們的區別就是大小不同,02型能裝更多的咖啡粉。
前街慣用的咖啡粉量是15克,對於01型濾杯來說,這個粉量就剛剛好,是正常粉量;對於02型來說就是小粉量,粉量太少,沖煮就不太好駕馭。

粉量少導致了總注水量少,這對於手沖者控水能力要求更高。第二點在於咖啡粉粉量少就導致咖啡粉層相對變薄,水也就更容易地通過。所以如果在沖過少粉量的咖啡時,再沿用正常粉量的參數,就容易出現咖啡單薄,風味不足的情況。
小粉量手沖方法怎麼調整?
其實小粉量的核心問題只有兩個,第一個是水下得太快,咖啡味還沒有完全沖出來就結束了。第二個是注水難度變大了,粉量多的時候,總注水量也多,這樣平攤下來的單位風險就小一些。舉個例子,如果注水不穩定,平時容易注水沖泡濾紙上,假設從10克粉與20克粉都發生一次沖到濾紙上的失誤,那麼這個失誤所表現出來的負面風味,10克粉量的那一杯的風味變化會更明顯。
而且,由於錐型濾杯的特點,粉量少,表面的咖啡粉面積就會更小,注水的時候就更容易注到濾紙邊上。

注水的時候還是使用三段式,第一段悶蒸注水15ml,悶蒸25秒,注水的時候控制水流細小。第二段繞圈注入45ml,注水結束時間為第40秒,第60秒的時候注入剩餘的45ml,注水結束時間為1分15秒,咖啡液全流入下壺時的時間為1分45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