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鐵與歐蕾,兩種牛奶咖啡的歷史與關係

“你這有拿鐵麼?”

“你為什麼不做意式/拿鐵/卡布?”
“你是不是鄙視咖啡加牛奶?”
筆者開一家“只做手沖”的咖啡店之初衷,更多是出於個人對於手沖咖啡的熱忱,談不上所謂“瞧不起、鄙視”,意式咖啡與奶咖,更絕非因為“可能買不起意式咖啡機”(某眾點評的一位用戶對小店如是評論)。
正好相反,為了照顧喜歡奶咖、不習慣飲用黑咖啡的客人,小店從開店伊始菜單上就一直存在著一款奶咖——咖啡歐蕾。這個名詞可能對於國內的咖啡愛好者而言有點陌生。
10001
而筆者在向來店客人們介紹咖啡歐蕾時,對話情景總是如出一轍:
客:“你這有拿鐵嗎?”
我:“不好意思,我這不做意式,所以沒有拿鐵。不過有咖啡歐蕾,您要不要試試?”
客:“咖啡歐誰?”
我:“咖啡歐蕾。簡單介紹一下,咖啡歐蕾是法語咖啡加牛奶的意思,是比較傳統的奶咖製作方式——是用黑咖啡加牛奶製作的飲品,而我這裡是用手沖咖啡加牛奶。”
客:“咖啡加牛奶?那不就是拿鐵麼?”
擔任過精品咖啡講師的筆者,隨即拉開了話匣子,開始自我陶醉式地科普起來:
“兩者比較相似,但是咖啡基底不一樣,並且口感上也大有不同;早在意式濃縮咖啡機被發明出來之前,整個歐洲的奶咖……”

一般講解到這裡,客人們也多半喪失了繼續聽下去的興趣,往往會打斷筆者的吟唱,並點一杯歐蕾嘗試。

而客人飲畢的反饋多半如下——比外面的拿鐵順滑,不如拿鐵濃郁,像“速溶三合一”味的拿鐵……無不意外地,大家都是以“拿鐵”的標準來衡量、評價咖啡歐蕾。
筆者認為,雖然歐蕾與拿鐵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其背後的發展歷史與文化截然不同。當今,以拿鐵為首的奶咖甚為流行,而作為“奶咖老祖”的咖啡歐蕾卻鮮為人知。咖啡歐蕾值得為自己正名。
奶咖家族的“後起之秀”

拿鐵全名為拿鐵咖啡或咖啡拿鐵,音譯於意大利語Caffè e latte(也可稱為Caffellatte或是Caffè Latte)可直譯為“咖啡與牛奶”或是“牛奶咖啡”。
不過,拿鐵並不是真正起源於意大利的咖啡飲品。儘管這聽上去似乎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實際上這背後有一個類似美國中餐的“左宗棠雞”、“幸運餅乾”的故事:
最早的拿鐵咖啡是出現在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加州一家叫做“Caffe Mediterraneum”(地中海咖啡店)的店中。²意大利裔店主Lino Meiorin為了克服意大利咖啡初入美國市場的水土不服、並迎合美國人的口味,在傳統卡布奇諾的基礎上加入更多的Latte(意大利語原意為牛奶),並將其當做全新的飲品“加入豪華菜單”,起名為“Caffè e latte”。
 
10002
無論是從其文化背景,還是專業角度而言,各地的拿鐵咖啡均默認是以“意式濃縮咖啡為基底,加入蒸氣打發牛奶混合而成的咖啡飲品”。並且與傳統卡布奇諾不同的是,拿鐵咖啡通常包含更高佔比的牛奶。
“奶咖始祖”

咖啡歐蕾的前世今生

其實拿鐵出現前的兩百多年裡,歐洲人就有飲用奶咖的習慣了。儘管在歐洲不同語言環境中,牛奶咖啡在做法與稱呼上尚有差異。但當時最為主流的稱呼之一,即為法語的Café Au Lait(T不發音)。“咖啡歐蕾”正是音譯於此,意為“咖啡與牛奶”。
17世紀80年代,奧地利維也納開張的第一家咖啡館——藍瓶子咖啡館4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家售賣牛奶咖啡的咖啡館” ,在這之後,加以牛奶製作的咖啡飲品開始風靡整個歐洲(可謂是17世紀的網紅爆款。)該類咖啡首次被稱作“Café au lait” ,於17世紀90年代出現在法國女作家塞維涅夫人寫的書信中。6 
10003
由於歐洲當時主流的咖啡萃取方式為沖濾式(類似法蘭絨手沖)及浸泡式(類似法壓壺),所以咖啡歐蕾主要是以上述兩種形式的黑咖啡加牛奶製作而成。
而後人總結出咖啡歐蕾的定義更具有包容性:“由任意黑咖啡(以浸泡或滴濾式為主但不限種類)加入牛奶(不限打發與否)製成的咖啡飲品。”
擅長吸收、轉化舶來文化的日本人在18世紀將歐洲的咖啡帶回日本本土,並成為了東亞最早發展咖啡店文化的國家之一。現如今,許多日本咖啡師們製作咖啡歐蕾的過程頗具儀式感和觀賞性——咖啡師會手持兩個器皿,一個裝手沖咖啡,一個裝熱牛奶。兩者從高處注入到客人的咖啡杯中……
10004
圖片來源網絡
傳統奶咖的現代詮釋

筆者店裡的咖啡歐蕾是改良自歐洲與日本的傳統製作方式,結合現代咖啡的理念與審美,通過特定技法的手沖咖啡加牛奶製作而成的。下文將咖啡歐蕾的製作思路分享供大家參考,令咖啡愛好者們在家中沒有濃縮咖啡的情況下,用手沖咖啡也能做出美味且獨特的傳統奶咖。
考慮到手沖咖啡的理論濃度極限小於意式濃縮咖啡,所以為了避免咖啡歐蕾飲用起來過度“水感、寡淡”,建議萃取思路如下:
大粉量、細研磨、低水溫
弱水流、小水量、中時長
(相比正常手沖數據)
 
10005
 

在咖啡豆選擇上,筆者建議使用中度-深度烘焙的、品質較高的單品豆或拼配豆均可。並且,要萃取出一份醇厚、細膩的咖啡,以kalita101為代表的扇形濾杯的表現會比眾多錐型濾杯更為優秀。

沖煮時,可以嘗試1:4 至1:6的高濃度粉水比,使用86-90℃左右的水,弱水流,分多段注水萃取一杯手沖咖啡,時長不超過3分鐘。(請根據自身條件與嘗試靈活調整)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份濃度高(水含量低)、風味細膩豐富、且不會過萃難喝的手沖咖啡。筆者會建議使用100ml左右的手沖咖啡加入100-150ml的牛奶飲用。如法製作的歐蕾,咖啡風味與牛奶的香甜可以更友好地並存。正如咖啡歐蕾的定義一樣——這是一杯代表了歷史與包容性的咖啡
10006
一杯加奶咖啡引發的思考

在第三波咖啡浪潮影響下的今日,咖啡形式五花八門,不同風格的咖啡店更是百家爭鳴。不過,有些從業者與愛好者似乎曲解了咖啡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不假思索地聲稱一切咖啡加牛奶是“錯誤”“不專業”“土老帽”甚至“原罪” ……
10007
歸根結底,我們不應僅關注咖啡作為商品、產品的物質成本,更需注意其背後的文化與精神價值。而人們發自內心地喜愛、認為好喝、樂意复購,才應是咖啡作為日常飲品存在的意義。否則,縱使一杯咖啡品種再珍稀名貴、其中有再豐富的佛手柑、香橙、茉莉花風味,而沒人喜歡喝,它的價值又能體現在哪呢?

筆者註:咖啡拉花、抹茶拿鐵等話題不在本文探討範疇;上文提到的奧地利藍瓶子(Hof Zur Blauen Flasche)與現在的藍瓶子(Blue Bottle)咖啡品牌無關,後者命名靈感是向前者的歷史背景緻敬。

註釋:
1: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latte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ffe_Mediterraneum
3:https://laboratorioespresso.it/en/when-was-the-espresso-machine-first-invented/
4:https://espressocoffeeguide.com/all-about-coffee-2/worlds-best-history-of-coffee/coffee-history-1650-1700/
5:https://www.drinktrade.com/blog/education/how-is-cafe-au-lait-different-from-a-cafe-latte
6: https://www.bartleby.com/344/359.html
END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