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金杯萃取的咖啡一定好喝嗎?

關於金杯萃取理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可以幫助我們利用科學的數據,在其框架中做出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的咖啡。金杯理論會結合萃取率、濃度、粉水比等等,將數據量化,讓咖啡變得好喝!

所以今天我們試著來一起弄清楚什麼是金杯萃取,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待它以及使用它的方法。
01  什麼是SCA金杯理論?

20世紀50年代,美國生物學家洛克哈特博士成立了咖啡沖泡研究院,簡稱“CBI”。他們研究發現咖啡豆可萃取部分只有大約30%,剩餘70%是不可被萃取的,並且咖啡的萃取率和濃度是影響口味的兩個關鍵因素。
10001
隨後團隊對美國民眾進行了為期數年的取樣,從近萬份數據中得出他們對咖啡濃淡度的喜好,這也是金杯萃取理論的數據基礎。
到了1964年,團隊在原有“咖啡沖泡研究院”基礎上成立了咖啡沖泡研究中心,簡稱“CBC”。經過反复研究測試,在1965年把金杯萃取數據修正為萃取率18-22%,濃度1.15-1.35%,這便是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後來採用的範圍,也成為了之後其他國家學習的藍本。
不過說到底,金杯實際上是當時美國人的口味數據標準,所以傳入英國、挪威後,金杯的濃度值也根據當地人的口味作出了微調,當時歐洲精品咖啡協會SCAE的濃度標準是在1.2-1.45%。直到2016年,SCAA與SCAE兩大組織合併為SCA,才將濃度標準更新為1.15-1.45%。
 
10002
那上面的數值是如何得出的呢?
據了解,濃度測試儀在20世紀50年代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洛克哈特博士採取的方法是用烤箱把衝煮過的咖啡粉進行烤乾,再進行稱重測算咖啡被萃取了多少物質,從而得出咖啡的濃度和萃取率。
 
直到2008年,真正方便好用的咖啡濃度測試儀面世,才使得可以快速實現檢測咖啡濃度與萃取率數據。
10003
濃度和萃取率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金杯萃取圖表,橫軸代表萃取率,縱軸代表濃度(TDS),斜線則是粉水比,所以了解金杯萃取之前,我們得先來理解兩個概念,第一個是萃取率,它指的是咖啡粉中溶解出來的物質總量的佔比。公式計算如下,也可以使用金杯計算器輔助我們計算萃取率。

10004

簡單來說,萃取率過低,味道可能會偏青澀尖酸。萃取率過高,味道則會偏苦澀。但是萃取率在金杯範圍內,也不代表咖啡好喝,要知道咖啡萃取的各個階段風味不同,即使萃取率相同,不同的萃取方法也會構成不同的味道。
10005

新版SCA金杯表
此外,在金盃體系中,我們還要結合濃度來看,濃度表示咖啡的濃淡程度,簡稱TDS。目前濃度的常用測量方式是濃度測試儀,通過光的折射率計算出咖啡中的成分。
因此,結合剛剛所說到的萃取率,兩杯濃度相同的咖啡味道就一樣嗎?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
02 為什麼進入金杯卻不一定好喝?

我設計了一個很簡單的對比:同一款咖啡豆,用了三種衝煮方式,雖然都進入了金杯範圍,但口感差異卻非常大。
A組(對照)萃取參數

粉量16克
水重256克
水溫93℃
研磨度:Sculptor 078磨豆機5.5刻度
粉水比1:16
萃取時間1分43秒
濃度1.3%,萃取率19.23%
感官:酸質圓潤、平衡、餘韻乾淨

10007

@金杯計算器

B組萃取參數

 
粉量20克
水重332克
水溫:90℃
研磨度:Sculptor 078磨豆機9.5刻度
粉水比1:16
萃取時間2分10秒
濃度1.23%,萃取率18.96%
感官:尖銳、口感單薄、帶草青味

10008

@金杯計算器

C組萃取參數

 
粉量16克
水重256克
水溫93℃
研磨度:Sculptor 078磨豆機2.5刻度
粉水比1:16
萃取時間1分32秒
濃度1.41%,萃取率20.88%

10011

@金杯計算器

A組是我們設計的對照組,使用了比較常規的萃取方法——適當的研磨度,萃取時間和注水方式等。
在保持粉水比不變的前提下,B組我們用了較粗的研磨度,很長的悶蒸時間,並且分了三段注水;而C組我們則是用了較細的研磨度和較快的注水方法
BC兩組雖然進入了金杯,但感官上顯然是萃取不足(B)還有萃取過度(C),這是我們通過比較極端的衝煮方案調節出來的。

10012

以上只是一個很簡單粗暴的測試,不算非常嚴謹,但相信大家也能看出,金杯不是唯一的標準,它只是一個數據參考,最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運用。
 
所以我們不能單看數據,要結合感官的感受。例如當我們衝出來一杯酸很尖銳的咖啡,就可以嘗試調細研磨度,讓咖啡粉與水有更大的受水面積來提高萃取效率,中和掉尖銳酸感。
除了研磨度,當然還有很多影響咖啡衝煮的因素,注水時間、水溫、攪拌等等,相比金杯的理論,我們也要知道它們在咖啡衝煮中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比如注水時間長,則是增加水與咖啡粉的接觸時間,提高萃取率;而攪拌則是通過咖啡粉翻滾的程度來提高萃取等等。
03 總結

最後,金杯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大數據的參考,我們依靠金杯萃取理論,可以更容易做出好喝的咖啡,讓我們有方向和標準,然後再去考慮咖啡中的各種風味。但是,當大數據指向到每一個個體後,我們都會有不同的個人喜好和偏愛,使用數據再結合個人感官,更容易找到自己最愛的那一杯咖啡。
另外一點則是,SCA制定的金杯數據基礎,是曾建立在美國人的口味喜好基礎上,傳入國內時並未根據國人的口味喜好作出改變,所以我們也不能完全依賴於金杯。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觀點,也希望在評論區下方留言。
本文選自:咖啡沙龍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