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抵達選手手中之前,咖啡豆已經經過了多輪篩選。毫不誇張地說,精品咖啡的品控,很關鍵的一個點就在於篩選。咖啡果實在採摘時會根據成熟度篩選,之後又放在水槽中篩選。生豆根據密度進行篩選,在乾燥車間再進行篩選。每個步驟都有可能發現有瑕疵的豆子,無論是手工還是機器篩選。
第一個使用烘焙後篩選儀的公司是2016年來自北卡羅萊納Durham的Counter Culture。該公司使用了2款不同的篩選儀,一台Buhler Sortex和一台Satake FMS2000。今天,我們有幸採訪到了來自該公司的生豆採購和品控專家Kyle Tush,請他和我們聊一聊當初啟用該技術的初衷與想法。
更加常見的烘焙後篩選儀是Sovda的Pearl Mini,這是一台專為小規模烘焙商設計的色譜篩選儀,價格相對便宜。我們同時採訪到了來自德國漢堡Leuchtfeuer的Alberta和Alexander Lipphardt以及來自Rosso Coffee Roasters的首席烘焙師Paul Stephens,讓他們來講一講Pearl Mini是如何幫助他們提升咖啡品質的。
光學篩選儀是通過鏡頭對咖啡豆進行篩選,挑出外觀不符合要求的豆子。簡單的光學篩選儀只能通過顏色篩選,更加先進的還能辨別形狀以及肉眼無法察覺的瑕疵。

光學篩選儀被應用於乾燥車間,用於去除未成熟、顏色不對或蟲蛀的生豆。但人們發現,這種儀器還能用於烘焙後少選,例如被卡在爐子裡經歷過2次烘焙的豆子;再例如外觀看著沒問題的生豆,烘焙後顏色卻極淺的豆子,即“Quaker”。
奎克豆的味道類似花生殼或乾草。如果摻進奎克豆,咖啡的甜味就會喪失,酸度、口感也會降低,還會略帶澀味。只需要7粒奎克豆,整杯咖啡的杯測得分就會受到明顯影響;SCA更是要求每100g精品咖啡樣品中不能存在肉眼可見明顯的奎克豆。
發現這一問題是Counter Culture決定使用顏色篩選儀的主要原因。Kyle Tush表示:“我們作出這一決定主要是為了避免銹葉病帶來的影響。我們發現和我們有很長合作關係的一家供貨商提供的生豆奎克豆含量很高。我們做了幾次試驗,即便是採摘時是完美成熟的,烘焙好之後仍會形成奎克豆。”
銹葉病會影響咖啡樹健康,從而導致奎克豆的形成。Kyle表示,種植者對此無能為力。“採購商會經常提醒生產者註意品質,但從採購端,我們也有有所動作。”
解決的方案便是顏色篩選儀。Counter CUlture前首席採購專家說服公司在2016年購買了Buhler Sortex,之後又在2017年購買了Satake FMS2000。
此外,增加烘焙後篩選還能避免退貨。Paul表示,很多供貨商和他們有著長期良好的合作關係,即便貨出現瑕疵,也可以通過烘焙後篩選來避免,從而防止發生退貨。
當然,烘焙後篩選並不意味著在生產端品控並不重要。僅憑烘焙後篩選是無法讓咖啡本身的分數提高的。如果咖啡自身品質存在問題,烘焙後篩選也是無能為力的。

但是這對於原產地良好的咖啡來說是沒有必要的,它不會使80分的豆子一躍成為WBC用的競賽批次。Alexander說,如果一款咖啡豆有很多缺陷,我寧願節省分類的錢去買好一點的生豆。
根據咖啡分揀的步驟和數量,機器可能會篩選出1-5%的咖啡豆,篩選出來的咖啡豆可以用來調磨或者堆肥。但在Counter Culture,他們會將篩選出來的豆子收集起來,烘焙到更深的程度,然後捐獻給當地的慈善機構。
光學篩選儀甚至可以用於測量逐個咖啡豆的水分含量。利用水分子強烈吸收某些頻率的紅外線,評估單個咖啡豆的水分含量,甚至可以確定水分在單個咖啡豆中的分佈情況。類似的技術也可以用來測量單個豆子中的其他物質,例如,可以用來檢測任何混入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羅布斯塔豆。
顯然,光學篩選儀在提升咖啡質量方面有很多尚未實現的潛力,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分選機變得更實惠、更緊湊,顏色分選可能成為咖啡烘焙廠的標準做法。從一盤豆子中挑選奎克豆的日子屈指可數。
本文由Barista Hustle
原文地址:https://www.baristahustle.com/blog/post-roast-sorting/?utm_source=fbIg&utm_medium=soc&utm_campaign=blog&fbclid=IwAR21hI5syz2XmKHqXKeOy8R-ckQ0ICokqpv78q_TevFhUNznhzRnpoQyH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