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咖啡,準確的說應該是“Specialty Coffee”一詞是1978年娥娜·努森(Erna Knutsen)女士,在法國咖啡國際會議上提出。
她當年說是這麼表述的,“Special geographic microclimates produce beans with unique flavor profiles.”「在產區獨特微型氣候與地理條件下,培育出具有產區風味的咖啡豆」。
“Specialty”一詞是特產的意思,“Specialty Coffee”也就是“特色咖啡”,也就是說每個小地方出產的咖啡都應該具有該地區的產區特色風味。只是後來翻譯成中文的時候變成了「精品咖啡」,意思就變了。

而提出精品咖啡,就是要把品質好的咖啡豆獨立開來,用高於市場價收購,以此提高咖啡豆的質量。那剔除掉濫竽充數的咖啡豆後,就能真正地體現出當地的產區風味。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耶加雪菲咖啡豆的產區風味是柑橘、茶韻。藍山咖啡豆的產區風味是均衡、醇厚。
大家為了把兩者區分開來,就把大宗商品豆也被稱為「商業咖啡豆」。但事實上,精品咖啡豆與商業咖啡豆的界定非常模糊,而且相差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遙遠。以埃塞產區為例,人們所說的G1,和G2,看分數,似乎是不同的兩個等級,而在埃塞產區,兩者都列為Q1級進行出口。

有些朋友會認為“精品豆的賣相一定比商業豆好。”例如有不少朋友是對於埃塞的G1級咖啡豆產生了懷疑,很多人看到一包豆子裡面大小不均,就認為是摻了其他咖啡豆進去,或者用等級低的咖啡豆冒充G1。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咖啡的等級是提供給生豆商人議價之用,購買等級差的原材料,意味著你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工成本去挑選才可以達到供應市場的要求,不管是高等級還是低等級的豆子,經過層層挑選,在市場上出現的品質也達到了很接近的水平。

不同的產區之間,有自己的等級制度。有些國家以硬度,有些國家以大小,埃塞則以瑕疵豆的數量。事實上,埃塞豆無論多高的等級,大小不一都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埃塞的生豆分級是以瑕疵率劃分,對於豆子的大小並沒有要求。而且又因為埃塞咖啡品種非常繁多,經常一片林子裡能混上數百種咖啡品種,當地以「原生種」代稱,既然是不同的品種,結出來的果實有大有小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
因此,判斷豆子的好與壞,並非有統一的標準,更多是以每一批的豆子為準,咖啡的等級,更多只是生豆商人採購原材料時的一個參考,在市場上認為好與壞的豆子,它在產地時的價格,並沒有人們所想像的巨大。
文章來源於前街咖啡 ,作者新鮮烘焙好咖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