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是一個“控制攝入的系統”,它會收集即將進入人體的食物信息,以確保充足的營養供應,並且避免中毒。
在被攝入之前,通過收集視覺信息,以及一些觸覺信息(重量、表面質地、硬度等)、正鼻嗅覺和聽覺信息(嘶嘶聲、氣泡聲等),食物被識別,進食者形成一定的預期。
在進食/咀嚼期,食物的附加特性,如味道、後鼻腔香氣、質地、溫度和辛辣度由各種味覺和口腔體感受器感知,這些受體用於檢測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毒物。同時,作為一種激勵和減少攝入的方式,在吞食過程中不斷作出享樂判斷。
最後,相關的聯想在進食過程中不同的感官刺激下形成(例如,許多紅色果實是成熟而甜美的聯想)。內在感官因素(如顏色、香氣、質地、粘度等)和外部因素(如產品包裝或食器的視覺、嗅覺和触覺特性、背景音樂、環境光照、溫度和香氛),在決定我們是否接受和如何看待食物和飲品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Qian Janice Wang,et al. The Role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Sensory Factors in Sweetness Perception of Food and Beverages: A Review, Foods 2019, 8, 211] 一文綜述了影響食物和飲料中甜味感知的各種因素。
幾個有趣的例子:
紅色或藍色碗中的鹹爆米花,比白色碗中更甜;
白色盤中的粉紅色草莓慕斯,比黑色盤中的甜度得分高15%。

深奶油色杯中熱巧克力,比橙色、紅色或白色杯子更甜;
白色杯套杯中的拿鐵咖啡,感知甜度要低於藍色杯套或沒有杯套的透明杯子。


在噪聲環境中,對甜度的感知被抑制;在安靜點的環境進行餅乾等甜食,會感覺更甜。
某些聽覺刺激可用來改變人們的味覺感知,比如一種“聲波甜味劑”原型咖啡容器,當人們飲用盛裝的飲品時,它可以傳遞出甜甜或苦苦的音樂。
氣味影響味覺感受的變化是中樞神經介導的,會存在個體差異。
1.在低強度/濃度下,對甜味的感知隨鹹味的增加而增加,而苦味和酸味的作用效果尚無定論;
2.在中等強度/濃度下,甜味被苦味抑制,而鹹味和酸味的作用並不明確;
3.高強度/高濃度下,苦味和酸味都抑制了對甜味的感知,而鹹味要么抑制甜味感知,要么沒有影響。
食品和飲品的味覺和享樂評價,還會受到包裝材料、餐具和食物本身表面質地的影響。例如,將焦糖餅乾放在兩個形狀相同的盤子裡,一個盤子的表面粗糙有顆粒,另一個光滑有光澤的紋理,光滑盤中的餅乾被認為更甜,更不脆。

除了綜述影響甜度感知的各種因素,文章作者還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評估了差異是如何發生的,食物內在和外在信息與甜味感知的整合方式[Qian Janice Wang,et al. 2019] 。
文章來源於coffee瘋人院 ,作者瘋人院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