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當今咖啡消費市場上,我們能經常能聽到阿拉比卡種和卡內弗拉種(羅布斯塔),但其實還有一個咖啡種默默無聞地在咖啡消費市場上“付出”上百年,它就是利比里卡(Liberica)。
利比里卡的起源
利比里卡原生長在西非海岸利比里亞的低海拔森林裡,其名字來源就是根據它的起源地利比里亞(Liberia)而命名的。
利比里卡的特徵
利比里卡咖啡樹比阿拉比卡種或羅布斯塔高大得多,樹高達到6-20米,而利比里卡結出來的咖啡果也比其它兩個咖啡種要大,所以利比里卡種也稱為大果種。其咖啡風味以其濃郁的木材和煙熏味而聞名。
利比里卡種、阿拉比卡種和卡內弗拉種(羅布斯塔)並稱商業咖啡市場三大咖啡種類。利比里卡咖啡佔世界消費量的2%,與阿拉比卡咖啡(約75%)和羅布斯塔(約20%)相比顯得相形見絀。
利比里卡的風味
在所有咖啡種類中,利比里卡的咖啡因含量最低。羅布斯塔含量最高,每100克豆中含有2.26克咖啡因。阿拉比卡咖啡僅次於每100克豆1.61克咖啡因。利比里卡每100克豆僅含1.23克咖啡因。
儘管利比里卡的咖啡因含量低於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但它的風味確實不太友好。利比里卡的咖啡風味主調為堅果、黑巧克力的厚重感和煙熏的香氣。它具有濃郁的風味,強烈粗壯,甚至帶有泥土和木材的味道,與阿拉比卡歡快愉悅的風味相比,利比里卡的風味顯得更加沉重、憂鬱。
有些人甚至將其描述為液態煙草,因為它產生的濃煙熏味和氣味與實際的煙草植物相似。菲律賓人甚至將此咖啡稱為“ Kape Barako”,可理解翻譯為“壯漢咖啡”。
雖然利比里卡的風味不太令人討好,但它的餘韻出奇的優秀,那種回味濃而不烈,保留在口腔的香氣令人回味無窮。
利比里卡常用於當作速溶咖啡的原材料,在菲律賓,“ Kape Bar ako”成為老一輩早餐必喝的咖啡。在馬來西亞,利比里卡咖啡豆被製作為當地的土特產——白咖啡。
利比里卡的種植
利比里卡的種植歷史與其風味特徵一樣複雜。利比里卡起源於非洲西海岸的利比里亞。直到19世紀才被人們發現並人工種植,由於其樹身過於高大,採摘起來非常困難,所以一直沒有廣泛種植。
菲律賓成為利比里卡最大生產國
1890年全球咖啡銹病的爆發,東南亞的阿拉比卡咖啡成為葉銹病最大的受害者。眼看著咖啡種植業的快速崩潰,菲律賓政府率先尋找帶有強壯的抗病性咖啡作為替代品,於是利比里卡首先在菲律賓的八打雁省和卡維特省種植。
由於菲律賓的低海拔,天氣炎熱,降雨充沛,非常適合利比里卡的生長。直到今天,菲律賓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利比里亞生產國,後來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國也相繼種植大量的利比里卡及其變種,使得利比里卡跨越了半個地球來到東南亞蓬勃發展。
中國也有種植利比里卡
根據1999年修訂版的《中國植物誌》第71(2)卷的描述
大粒咖啡(海南植物誌)
小喬木或大灌木,高6-15米;枝開展,幼時呈壓扁狀。葉薄革質,橢圓形、倒卵狀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6-12厘米,頂端闊急尖,漸尖部分長4-10毫米,基部闊楔尖,全緣,兩面無毛,下面脈腋有小窩孔,窩孔內具短叢毛;側脈每邊8-10條;葉柄粗壯,長8-20毫米;托葉基部合生,闊三角形,長3 -4毫米,頂端鈍,罕有凸尖。聚繖花序短小,2至數個簇生於葉腋或在老枝的葉痕上,有極短的總花梗;苞片合生,二型,通常2枚闊卵形,頂端截平,2枚線形,有時呈葉形。花未見。漿果大,闊橢圓形,長19-21毫米,直徑15-17毫米,成熟時鮮紅色,頂端冠以寬4-7毫米、凸起的花盤;種子長圓形,長15毫米,直徑約10毫米,平滑。花期1-5月。
以下文章來源於前街咖啡 ,作者前街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