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的咖啡豆處理方式:日曬、水洗、蜜處理、印尼的濕刨法是我們常見的幾種處理法。

今天就來扒一扒“低溫厭氧發酵”處理法究竟是什麼來頭?
對咖啡略有了解的小伙伴們應該知道,傳統的日曬、水洗、蜜處理,多半是曝曬在開放式的環境,所以與咖啡豆作用的菌種通常是愛好氧氣的菌種,如光合菌群、酵母菌群等。
2015年WBC(世界咖啡師競賽)中,來自澳大利亞的Sasa Sestic以一款模擬”紅酒處理法”(即厭氧發酵)的咖啡豆一舉拿下2015WBC冠軍頭銜。
這種處理法有別於一般日曬法容易造成水果過度發酵的味道,厭氧發酵可精準控制發酵時間以避免發酵過度,因此,能獲得比傳統處理法更飽滿的香氣與純淨的口感,所製作的咖啡豆有著更飽滿的醇厚度,明亮的酒香,低酸,較佳的甜度。
因為厭氧發酵的過程,一大部分的角色就是落在微生物種,乳酸菌在無氧的作用下,會將葡萄糖轉化產生乳酸的甜酸感。
乳酸菌與糖反應的化學式:
C6H12O6(葡萄糖等)+2 ADP+2 phosphate→2 lactic acid(乳酸)+2 ATP
但在無氧環境中,酵母菌會進行無氧發酵,把葡萄糖轉換成酒精(乙醇):
C6H12O6→2C2H5OH(乙醇)+2CO2+2ATP

ps 有些處理者會保留果肉的咖啡豆做厭氧處理,但風險在於酵母菌會把葡萄糖轉化成酒精,有太多的果肉在葡萄糖含量一定很高,若有機酸不夠多無法完全轉換成醇,就會有太濃厚的發酵酒味。
簡言之,“厭氧發酵”的目標就是減少外在環境對發酵過程的不可控制因素,通過無氧的環境下進行較長時間發酵,增加其圓潤的醇厚度、較好的甜感,避免不舒服的干澀和醋酸。
而在“厭氧發酵”過程中,果膠殘留度、溫度、時間等變量控制都會影響咖啡豆最終的發酵狀態,低溫控制則會讓發酵過程變得更緩慢、穩定。
所以,精準控制下的厭氧發酵,既能帶來微微的酸甜感,還有完美的醇厚度。而這需要研究多年才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