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們喜愛的飲料發生巨大變化,原料採購和咖啡銷售也發生了很大改變,最終的問題落入到公平分配這個話題。儘管咖啡號稱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但是其採購方式一直在迴避某些道德問題。
過去幾年中,咖啡帶上的爭端屢次發生,但之前並非一直如此。想要了解咖啡爭端的程度,我們必須首先了解三次咖啡運動,以及它們如何改變了市場形態
回到20世紀60年代,麥斯威爾和Folgers成為美國大眾隨時可得的清晨飲品,在我們的食品儲藏室佔據了一席之地。這兩家公司和其他“美食”品牌一起,代表了第一波咖啡浪潮的面孔,在這波浪潮中,咖啡被視作日用品而不是精品貿易。
那是一個講求實際、預磨咖啡和傳統滴濾咖啡的時代。咖啡不是單品烘焙,也不是通過專業處理強調風味的進口咖啡豆,而且品牌商們也沒有興趣在這方面做宣傳,因為消費者也不願意在咖啡粉的來源上花太多錢。
第二波浪潮相對複雜一些,但是專家們有充分的理由將其稱為“星巴克”浪潮。第一波浪潮似乎專注於家用領域,而第二波浪潮更關注咖啡館文化的廣泛興起,以及精品飲料和充滿熱情的咖啡師。
隨著西海岸咖啡連鎖品牌的流行,像星巴克Starbucks、皮爺咖啡Peet’s Coffee和Tim Hortons這樣的品牌利用濃縮基底特飲吸引顧客。諷刺的是,他們強調的並不是咖啡,而是其他附加元素,比附咖啡館的氛圍。從那時開始,商家們開始宣傳烘焙和產地,適當的引起人們對原材料採購的關注。
被謔稱為“嬉皮士運動”,第三波咖啡浪潮以流通中的咖啡作為其主要特色。主題不再是糖漿或者奶咖,像藍瓶子Blue Bottle和La Colombe這樣的咖啡館開始將重點放在咖啡豆、烘焙、風味輪和產地上。這波浪潮的標誌是人們看待咖啡的方式,第三波浪潮把咖啡當做像紅酒或者芝士一樣需要技能才能迎合消費者偏好的手工商品。
不再重視滴濾或者濃縮等製作方式,第三波浪潮是諸如手沖和法壓等手工出品的複興運動,力求把控各個衝煮環節,從而體現每一款烘焙的特別風味。
雖然對於咖啡愛好者來說是好事,但第三波浪潮仍然在試圖平衡道德爭議和對複雜性和風味的追求。所有浪潮中,第三波與那些微不足道、衝突不斷的產地關係最為密切。
第一波和第二波浪潮鮮有提及咖啡豆的產地,主要是哥倫比亞或者阿拉比卡咖啡,還有來自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產品。那個時候產地並不是一件隱晦的事情,但是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備受重視。
第三波浪潮沒有繼承前人的簡約風格,相反更加強調異域風情,這也是為什麼咖啡現在被當做手工藝品。供給關係在任何一種商業中都發揮著作用,品質的力量不可忽視,然而稀缺性比整體風味更加重要。
“稀缺性”在這裡被定義為採購困難,並非來源不清,最搶手的咖啡豆不免會陷入衝突中。2016年藍瓶子為來自飽受戰爭之苦的也門咖啡支付了每磅173美金的高額價格。
在我們深入探討第三波浪潮和咖啡衝突的主要關係之前,我們應當先了解一下,咖啡豆是如何最終出現在當地咖啡館的貨架上的。第一波浪潮中,咖啡豆是由公平貿易公司採購,再批發給像麥斯威爾和Folgers這樣的公司,第三波浪潮的咖啡採購則更加多樣化。
隨著消費者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他們與咖啡的關係則變得更加直接。第三波浪潮積極迴避中間商,鼓勵咖啡館直接採購咖啡,與咖農建立直接關係。
表面看來似乎對雙方都有利,咖啡店得到了精品產品,低迷處境下的咖農看似可以賣出不錯的價格,但後者未必是真的。隨著大公司加入角力,資金流被分散,導致咖農最終只能得到農作物價值的一小部分。
對於那些種植特種或者精品作物的咖農來說,資金流是一致的;但對於那些種植一般咖啡豆的咖農來說,問題就比較麻煩了。儘管咖啡產業價值已達到200億美金,全球各地的咖啡種植者在收攏資金支付生產成本時仍面臨困難。
因為咖農們難以獲利並從貿易中維持生計,咖啡的未來仍撲朔迷離,而且當大多數咖農都存在這類問題時就顯得更為嚴峻了。蘇丹居民正面臨著嚴重的暴力內戰,也門的咖農正經歷著政府壓迫,剛果共和國的咖農可能在發生在自己農場的炸彈襲擊中喪生,這些並非孤立事件,哥倫比亞、緬甸、埃塞俄比亞和越南仍然有戰爭遺留痕跡,使得咖啡種植成為危險的行業。
但也有積極的一面。
第三波浪潮是由高度覺醒的新一代消費者組成的,他們自豪於了解咖啡的處理和來源,這樣一來,全球咖啡直採方式讓咖啡館顧客更容易知道咖啡豆的產地。
然而,消費通常分為兩派:一派認為購買有爭議的咖啡是暴行;另一派則認為購買有爭議的咖啡對於不景氣的社區有積極影響。可惜,兩者都不全對,對種植條件的深入了解將逐漸演變為第四波咖啡浪潮。
第四波浪潮建立在前一次的基礎上——重視手工處理、高品質咖啡豆和烘焙,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該浪潮中的消費者不滿於了解咖農的狀況,還需要了解採購的產品對氣候造成的影響。雖然這沒有解決從衝突地區購買咖啡的道德分歧,但是把咖農的處境放在了最至關重要的位置,從而讓消費者進行更理性的購買。
市場的消費者很容易忽視產品的渠道,企業和消費者應當共同承擔理性採購咖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