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simon
最近我發現,很多的朋友對“CBR”的應用還存在很多疑問疑惑,甚至還不是特別清楚為啥要選用某一個比例,而不是另外一個。
希望看完本文之後,你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別人的沖煮策略,更重要的是——構建自己的策略。
一般而言,指的是“用多少水,沖多少咖啡”。過往,人們更常用體積單位來衡量CBR,但現在,大家更常用重量單位。

1、用多少的水,沖煮多少的咖啡。
2、從多少咖啡,萃取出多少液體。

1、一旦萃取率改變,濃度也改變,反之亦然。
2、紅點永遠無法脫離綠線,萃取率/濃度的組合是固定的。
在調整紅點位置的時候,實際上(可能)調整了:
1、研磨度(關係到顆粒分佈及顆粒內外差)
2、水/水溫(關係到萃取速度、化學)
3、手法(關係到萃取速度、均勻度)
4、時間(關係到很多!)
這個信息極其重要,因為它告訴我們:我們有可能在不調整研磨、不調整水/水溫、不調整手法、甚至不調整時間的情況下,調!整!萃!取!率!
關於調濃度,有一個非常粗暴的方法—— 先得到一個萃取率理想、濃度高的“原液”,然後加水稀釋——大名鼎鼎的by pass。
還有一個重點—— 比例和萃取率之間的關係。
簡單來說,萃取就是用水的能量提取、保留咖啡豆中的物質。當咖啡粉、水/水溫固定時,越多的水參與萃取,等於越多的能量被投入,意味著我們能夠從咖啡粉裡提取更多的物質。
1、當我們需要突破萃取率的時候,不妨增加水量。
2、當我們需要收斂萃取率的時候,不妨減少水量。
點題:
1、水加多了,咖啡不一定會變淡,因為萃取率高了。
2、水加少了,咖啡也不一定變濃,因為萃取率低了。
3、濃了怎麼辦?我們有by pass!
4、濃度可以佛系一些,但對的研磨、水溫、萃取率太重要了,相比起“不動比例”,我更鼓勵大家“先動比例”。
評論區交流走一個☝️!
文章轉載自:微胖的烘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