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逼丨一杯分層拿鐵裡的高級工程學研究

一般人覺得咖啡就是和食品科學相關,

其實,一杯咖啡裡還有其他大學問。
分層拿鐵
製作拿鐵咖啡有個常識,那就是把牛奶倒入意式濃縮咖啡中。但要是反過來會發生什麼呢?這會做出另外一種拿鐵咖啡:分層拿鐵咖啡(layered latte)。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的一位退休工程師Bob Fankhauser 意外地在家中創造出自己的分層拿鐵咖啡,並且想知道為什麼會形成這些漂亮的分層。IMG_1396

Fankhauser 把意外弄出的分層拿鐵咖啡的照片發給了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流體力學的化學工程學家Howard Stone,並鼓勵他們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對流體力學家來說,搞清楚這個從流體最初的傾倒和混合演變成一個非常有組織、明顯的分層原理,要比味覺和美學有更大的科學吸引力。

搞懂液體的分層原理為什麼很重要?
他們發現,任何人都可以在家里通過這種方法做一杯分層拿鐵;而對於想製造分層果凍的廚師,或者開發合成人體組織的生物工程師來說,這項研究的成果可能會非常實用的;而這項研究也能更好地解釋地球廣闊海域中的熱量和鹽度依賴性水流是怎麼回事,這一現像在氣候學和生態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從工業產品製造的角度來看,單一澆注技術比分層產品中傳統的層疊技術要簡單得多,因此他們想要探索一步完成整個分層結構的物理過程。

“分層咖啡”引發的科學奧秘
Stone和博士生薛楠等人用一組LED燈和相機捕捉分層的過程,觀察到當咖啡倒入加熱的牛奶時,會有稱為雙擴散對流(double-diffusive convection)的現象,在液體中產生不同的密度層。IMG_1397

他們用自己的意式濃縮咖啡和牛奶重新製作拿鐵咖啡後,發明了一個模擬飲料:把加熱染色的淡水注入密度更高的加熱鹽水中,裡頭含有能夠散射綠色雷射光束的粒子,混合以測試使這種自發分層成為可能的科學參數。他們再進行模擬以所收集的資料,用以比較不同系統的各種模型。他們發現,把熱咖啡以一定的速度倒入熱牛奶中,會引起溫度和密度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飲料分成不同密度的分層。被稱為雙擴散對流的相同基本現像在海洋中形成水層,而含有不同濃度的鹽水俱有不同的密度,就像拿鐵咖啡中的濃縮咖啡和密度更高的牛奶一樣。

當液體試圖混合時,溫度梯度導致一部分液體升溫,變得更輕並上升,而另一個密度更高的部分則下沉。當一杯拿鐵中某個區域的局部密度接近平衡時,這種下沉和上升的運動就停止了。結果,流體必須水平流動,而非垂直流動,從而形成不同的分層。

做出分層拿鐵的秘訣是什麼?
如果濃縮咖啡倒入牛奶的速度太慢,密度更高的流體將會和密度低的混合得過於均勻,就作不出分層拿鐵咖啡。較快的傾倒速度使得密度更高的流體衝擊密度更低的流體,並在建立密度均衡時引發快速運動,達到預期中的分層。即使有一個溫和的攪動,例如啜飲一層,分層還是會形成並保持幾分鐘、幾小時,甚至好幾天。只要拿鐵咖啡的溫度比周圍的空氣溫度高,攪拌就會產生另一個密度梯度,與倒入濃縮咖啡產生的密度梯度相似。但拿鐵咖啡達到室溫後再攪拌,分層就會永別。他們將研究的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


本文整理自台灣inside;作者:黃貞祥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