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咖啡愛好者們,黃油咖啡?當然喝過。蘑菇咖啡?不在話下。薑黃拿鐵?必須嚐過。
為了了解 “一莢單粒”的獨特性,首先讓我們來聊一聊這種咖啡的種植。我們常見的咖啡其實是一種果實的種子,通常一顆咖啡果實擁有2 粒半圓形的種子,種子之間緊密貼合,因此咖啡豆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則是球形。採摘之後,人們會對種子進行加工處理,再進行烘焙,最終製作成我們常喝的咖啡。
“一莢單粒”則是指咖啡果實中僅含有1 粒種子。由於生長的空間更大,且不存在另一粒種子帶來的壓力,“一莢單粒”咖啡通常通體渾圓,沒有扁平的一面,且提醒通常比普通的咖啡更小,看此一粒豆子,這種咖啡也因此得名(英語裡被稱為“ Peaberry ”)。
“一莢單粒”咖啡其實是基因突變的產物,阿拉比卡咖啡和羅布斯塔咖啡都會出現“一莢單粒”的現象。據統計,咖啡總產量中約有5% 為“一莢單粒”。由於從肉眼便可識別,種植者在給咖啡分類時會將“一莢單粒”咖啡單分出來。雖然“一莢單粒”咖啡近些年才在精品咖啡圈裡流行起來,但其實這種咖啡被人們所熟知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因為這種咖啡需要特殊的烘焙方式。
想想你正坐在一處篝火旁烤肉,肉用鉗子串起來,放在火上慢慢旋轉,而旋轉的目的就是讓肉烤的更加均勻。雖然聽起來有些蠢,但咖啡烘焙的原理如出一轍。咖啡也會在烘焙爐不停旋轉,讓咖啡豆的各個表面均勻受熱,充分釋放其中的精華物質,顏色也能保持均勻統一。
“一莢單粒”愛好者們認為,普通的咖啡豆形狀不是對稱的,因此想要達到100% 均勻受熱是不可能的,無論怎樣旋轉,球面和平面的受熱程度不可能完全先溝通,因此均勻烘焙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一莢單粒”咖啡本身就是對稱的球形,可以讓100% 均勻受熱變為可能。而且它們的個體通常較小,需要的烘焙時間也更短,更能避免咖啡被燒焦,糊味和苦味更淡,更能讓人品嚐出其本身的風味。
用 “一莢單粒”沖泡的咖啡通常口感更加絲滑、甘甜。人們相信“一莢單粒”咖啡更加多汁,口感更佳明亮,甚至類似蜂蜜。還有人將“一莢單粒”精緻的柑橘香與單麥威士忌相媲美。
無論他們說的是否真實,但即便是剛剛接觸咖啡的人也能一下品嚐出 “一莢單粒”咖啡的與眾不同。由手工挑揀、用特殊方法精心烘焙的“一莢單粒”咖啡,就好比是星級大廚烹飪的精緻美味一般,所展示出來的芳香與魅力是普通咖啡無法比擬的。
現在很多精品咖啡廳都會提供 “一莢單粒”咖啡,但不同地方的叫法有所區別,例如在有些咖啡廳,你會在菜單上看到“Snail (蝸牛) ”咖啡,其實那就是“一莢單粒”。此外,還有“Caracolillo”、“Caracol”、“Caracoli”等,也都是“一莢單粒”咖啡的意思。在夏威夷和坦桑尼亞,“一莢單粒”被作為一種特殊的咖啡種類進行培育,但產量也不過5% 。
作者: Kevin Farrell
英文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