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文字是人類書寫語言的符號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咖啡”最初由東方阿拉伯國家源起,最終風靡西方國家並定型為英文“coffee”一詞主要經歷了五個過程;源於阿拉伯文字的“qahwa”,傳入奧斯曼帝國後的土耳其文“Kahveh ”,在歐洲興旺後由意大利人翻譯的“caffè”和法國人翻譯的“café”,以及最後由英國人在1601年統一確定的英文“coffee”。
源於阿拉伯文字的“qahwa”,對中國人與西方人來講都是外來詞,都採用了音譯。可以確切地說,對咖啡文字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林則徐的《四洲志》一書中。
林則徐1839年3月至1840年11月組織翻譯出版的《四洲志》在介紹阿丹國(今也門)時記錄了出口土產“加非豆”。由於當時“咖啡”二字尚未定型,所以在同一書中介紹育奈土迭國(今美國)進口貨物時記錄的是“架非豆”。
“咖啡”一詞最早出現在民國初年的《中華大字典》;“咖啡,西洋飲料,如我國之茶,英文coffee 。”到了20世紀30年代,《辭源》確定了“咖啡”的中文書寫,被廣泛應用。但是為什麼在“加”和“非”字的左旁加上“口”字呢?
我國漢語言文字學專家楊彭教授指出,由於漢字形旁的特點,人們在選取音譯用字時,也習慣於把作為音譯符號的字加上形旁以表示意義屬類。“加非”變成“咖啡”便是一例,加上口字旁,表示與食物或飲料有關。
到中國的外國人何時何地在中國製飲他們自己帶來的咖啡,似乎已很難確定了。但是,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及前輩文史專家的訪問證實,在鴉片戰爭以前的嘉慶年間(1796—1820年),到中國當時最大的通商口岸—廣州的洋人已經在煮,飲自己帶入中國的咖啡。
咖啡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