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參加2017年WBC 比賽前的準備過程中,我就OCD II 對意式濃縮咖啡萃取的影響進行了測試。
▍我的工具
一台Victoria Arduino Black Eagle咖啡機(配IMS頭組和20g VST濾碗)、一台Mahlkönig K30 Vario Air磨豆機、2台Acaia電子稱(Lunar和Pearl)、1把Reg Barber粉錘和OCD II 撥粉器。我使用屈光折射儀對咖啡萃取進行了分析,並連接到了iPad的CoffeeTools上以收集分析數據。
▍我的實驗方法
我使用雙頭手柄、用1:2的水粉比例製作了20杯咖啡,咖啡在第2、3階段溫度為93.4℃,研磨參數保持一致。其中,頭10杯咖啡使用了OCD II 撥粉器。在製作時,我用OCD旋轉2次(360°),然後再壓粉。剩餘10杯沒有用OCD,我使用的是手動撥粉,用手在12點位置輕敲手柄3次,再在6點位置輕敲3次,然後壓粉。
請注意:使用OCD 後我沒有輕敲手柄,因為我認為使用OCD 撥粉器沒有必要再進行其他操作。
▍我的發現
使用OCD時,咖啡的可溶物質總量(TDS)和出杯量的平均值均較低,且標準差較高。也就是說,不使用OCD,我的咖啡萃取度和穩定性均較高。但這僅限於Mahlkonig K30 Vario Air ,因為此後我發現不同的磨豆機搭配OCD的效果不同。
雖然我沒能用OCD 達到更高的萃取度和穩定性,但我仍認為OCD 是非常實用的咖啡廳工具,首先想要保證穩定撥粉技術是比較難的,在每天出杯上百杯的情況下,或許OCD 的表現會更佳,且OCD 能夠幫助咖啡師在壓粉前保持粉床平整。
作者: André Eiermann
英文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