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剛剛進入我們的日常的時候,很多人會一直佔著咖啡廳的座位,直到咖啡變涼,有的人甚至還會抱怨,這家咖啡好難喝。
後來我們漸漸知道,咖啡涼了就會變難喝,但是真的所有咖啡都要“趁熱喝”嗎?

在意大利,Espresso就好比意呆利人的強力醒腦劑,尤其是寒冷的冬日,街上的人們匆匆鑽進溫暖的咖啡館,一杯Espresso,趁著熱氣,一仰脖,然後裹緊大衣,再匆匆地鑽進天色還未亮的街道。
但是拿鐵、卡布奇諾這些奶咖就不一樣了,還記得一杯好喝的拿鐵是什麼樣子嗎?

最適宜的味覺產生的溫度是10-40℃,尤其是30℃最敏感,大於或小於此溫度都將變得遲鈍。溫度對成為物質的閾值也有明顯的影響。

呵呵噠,其實這樣做是為了掩蓋掉豆子的瑕疵味,因為溫度降低後,你的舌頭就不會告訴你“這杯咖啡敲級焦苦”了……



除了明顯的咖啡氣味上的差別,細細感受一下這種香氣能令你聯想到什麼,是曾經聞過的一株植物?一種花朵?樹木?泥土?讓自己的思緒天馬行空,隨意馳騁。
比如曼特寧的中藥味,耶加雪啡的檸檬花香。
香氣的特點表明咖啡豆的味道本質:甜的氣味表明它的味道是酸的;刺鼻的氣味表明它的味道是刺激的。香氣的力度表明咖啡的新鮮度,即咖啡豆從焙製好到研磨成粉之間放置的時間。
總的說來,咖啡的各種香氣特點與咖啡的原產地有關。相對應地,香氣的力度與咖啡的新鮮度有關。新鮮度是通過從焙製好到煮製的時間的長短來衡量的。新鮮度也受保護咖啡不受潮、不氧化的包裝種類的影響。

快速吸入咖啡,使其均勻分佈在舌頭的表面。所有的感官神經末端會同時對甜、咸、酸和苦味作出反應。由於溫度影響到刺激的程度,留意舌上不同敏感區域的反應能幫助抓住不同的特徵。例如,因為溫度會降低對糖的甜味的敏感,酸性的咖啡開始時會在舌尖上產生刺感而不是發甜。將咖啡含在嘴裡3 ~ 5秒鐘,集中註意味道的類型和強度。以這種方式,一級的和二級的味道特徵能被評估出來。

同時評價咖啡的味道和氣味,使品鑑者感受到咖啡的獨特的味覺(flavor)特徵。標準焙製的咖啡通常帶有焦糖化產品的口味,而深度焙製的咖啡通常帶有乾餾法制出的產品的口味。

回味階段感覺到的各種化合物的香味是甜的,類似巧克力味;或是篝火煙味,或是雪茄煙味;有時,會有類似刺激的香料味,例如丁香味;有時像樹脂,類似松脂味;有時,這幾種氣味都有。
可能的話,最好一次品嚐幾款不同的咖啡,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通過對比令你加深對各種咖啡不同風味的感受,還可以訓練你的味蕾。對所有的樣品進行相同處理,如此才能讓樣品之間存在可比性。靜下心來,享受過程。品嚐的經歷越多,對咖啡味道的感受就越敏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