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這麼一個朋友:很喜歡陪你逛咖啡館,但是到了咖啡館整個人就從放鬆狀態變成了戰斗狀態,問他咖啡好不好喝他默不作聲/聽到別人談論自己的點單成功或失敗,他就默默張大耳朵聽/要是咖啡師主動過來詢問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他連說話都有點結巴……總之就是拒絕就咖啡發表任何言論的架勢。
一開始我還以為他是社交恐懼,或者是怕自己說的不好不對遭到懂行的人的鄙視,但是有一次我忍不住逼問,他才說:因為我喝不出你們嘴裡說的那些高級的口感啊!
說實話,當時我也懵住了,【高級口感】這個詞帽子有點大,感覺這中間大概是有什麼誤會,於是我接著問;"高級口感什麼意思?"他說:“就是你們說的什麼太妃糖味兒啊、羅勒香啊、黑醋栗莓果什麼的……那都是啥?”
估計這樣的情況可能不是他一個人有,但是這也確實沒什麼好羞恥的,至於所謂的【高級口感】哪裡來的?顧客喝一杯咖啡時到底能嘗出什麼?今天就來講講這個道理吧!


由此可見,風味輪既可以應用於日常飲用咖啡時的判斷,也可以用於專業杯測之中。

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給你風味卡之前,很少有顧客能夠憑藉個人的品嚐描述出一款咖啡的香氣與口感;但是如果是對著風味卡,似乎確實能品出其中的幾種韻味。一方面,這是心理暗示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能品嚐出味道卻找不到對應的描述,這件事其實是需要反复練習達成的。
所以作為顧客,如果能在品嚐咖啡時對照著風味輪找出自己喝到的口感,大概也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那麼初階版的風味輪使用,究竟應該怎麼用呢?

酸味、甜味、苦味、鹹味對應的都是一支豆子的滋味;而發酵生成物、醣類褐變反應、焦化過程生成物則對應著氣味。
一杯咖啡上桌,首先會有香氣迎面而來,仔細辨別可以將香氣再細化為:花香、果香、堅果香、焦糖香、巧克力香、樹脂香、辛香料香、木炭香。從這支豆子的香氣,有時就能判別出它的烘焙度,以上香氣順序按照淺焙、中焙、中深焙至深焙排列。




別看酸甜苦鹹的口感分類簡單,但是作為消費者能夠辨別出這是優質酸還是刺激酸?或者這個苦味像烤焦的橡膠還是像菸絲的苦味?這不僅僅關乎到你喜歡什麼樣的口感,這其中還蘊含著比如你在喝的咖啡豆子是否新鮮、這支咖啡是不是已經過度烘焙出現了錯誤的口味等問題。

如果在日常消費中遇到怪味的咖啡可以自己辨別一下。例如一些中深焙或深焙的豆子,會出現松脂或尤加利葉這樣較為刺激的香氣,有些人會感到不習慣或不適,但是真正要引起注意的是那些悶悶的,像朽木或者土味兒的味道,很多人會錯把他們當成烘焙過後留下的風味,一種很大自然的感覺……

所以為了能讓顧客更好更快的做出選擇,來自比利時安特衛普的CUPERUS KOFFIE制定了一份客人們都能明白並記住的消費者風味輪。
文章轉載自 老趙枕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