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咖啡可以很簡單,也能十分複雜

每當前街與身邊的咖啡愛好者聊到手沖,有人會說,沖咖啡很簡單,不難喝就行啦。有人則總是感嘆,影響的參數這麼多,想沖好一杯咖啡也太複雜了吧!

在前街看來,手沖咖啡是複雜還是簡單,取決於拿起水壺的我們處於“玩咖啡”的哪個階段,從什麼角度看待好喝的咖啡,又是否真的了解一堆參數背後的邏輯關係。

手沖的魅力所在

手沖萃取咖啡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包括人為控制和咖啡豆品質在內,造成影響的參數非常多。每個參數相互關聯,哪怕只是調整一個細微因素,都有改變最終味道的可能。

或許正因為手沖咖啡就是這樣充滿可玩性和未知性,才讓眾多咖啡人如此著迷吧。

初學學沖煮,不如先跟著感覺走

假如你是一位剛入門沖煮圈的 ‘初學’,很可能都沒摸索出各項沖煮參數彼此間的關聯。對於不同器具的萃取原理並不熟悉,加上市面上的咖啡豆形形色色。要是此時還強調金杯理論、萃取率、濃度等數據,恐怕還沒進階,你就開始想放棄了。

無論是何種等級的咖啡,如果最終倒入杯中的是糙品(不好喝),多麼高大上的理論都是毫無意義,結果好才意味著一切都好。

所以前街認為,與其盲目的“崇拜”金杯理論,抓著一堆“標準數據”不放,還不如從自身的感官出發,判斷是否需要調整,再根據需求和能力來決定所調整的方向。當拋開嚴苛的數字後,你會發現手沖咖啡兼容性很強,就算是隨意參數組合也能發揮出杯中的美味。

當然了,要想尋得正確的進步空間,就少不了日常多多記錄和總結。

咖啡並不存在所謂“完美的沖泡法”

學手沖咖啡最怕的就是產生一種誤解,認為擁有一種“完美的沖法”,以此沖遍天下豆。

由於是農作物,既有收成的好壞,也有生豆處理過程所發生的偏差,那麼咖啡豆的味道就不可能是穩定不變的。所以沖煮的人就是追尋一種動態平衡點的角色。

沖煮時,先了解你使用咖啡豆和設備的優點和限制十分有必要。每購入一包新的咖啡豆,每更換一個過濾器具,每調整一個變動因素,對沖煮端都會是一個全新的經驗學習。所以手沖咖啡要學的,不是一招半式,而是學習對咖啡粉與水反應過程的觀察,還有領悟如何靈活運用萃取的邏輯。

前街所理解的咖啡沖煮是一個科學根基的實驗,想要把手沖學好,我們需要去深究理解每一個沖煮上參數的真正含義。這樣我們才容易找到實驗的方法,並且建立起合適自己的沖煮框架。

所以手沖到底簡單還是複雜?

這就要看你對咖啡所定的標準有多高了。看你對咖啡風味的追求是想盡可能還原,還是只要不難喝即可;看你是設備換來換去的器材迷,還是一杯一壺用到底的簡約派;看你到底有沒有建立起應有的基本沖煮邏輯。這一切都可能讓你覺得手沖可以很簡單,或是很複雜。

不論繁或簡,只要沖出來的咖啡自己覺得好喝不就夠了嗎~

來源於前街咖啡 ,作者新鮮烘焙好咖啡的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