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師的全能化是時勢所趨

最近這兩年,我們愈發地覺得要做好一杯咖啡,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物理、化學、生物……同時,我們也越來越難看到“虹吸之神”、“冰滴之神”等體現數十年如一日持續鑽研單一技能的“工匠精神”的稱號出現。

這種現象產生背後的原因是,隨著精品咖啡概念的普及以及咖啡消費總量的增長,咖啡行業內對咖啡的研究愈發地全面且深入,繼而衍生出了更多樣化的咖啡口味與品類需求,隨之而來的還有針對不同應用環境設計的各式器具與設備。同時互聯網帶來的高度信息互通也讓更多人打破了信息壁壘,更容易地汲取到行業前沿的技術與資訊。

10001

在上個世紀,精品咖啡方興未艾,對咖啡的研究不如今日這般科學、嚴謹、深入,市面上流行的咖啡的口味與製作方式都趨於一致,咖啡研究的交流也遠不如今日方便,咖啡人便有時間與功夫去針對本門店的出品不斷試錯、歸納、總結,研究出一套由下而上的、適用面比較窄的、缺乏內在科學邏輯解釋的烘焙與萃取方案。

而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人們對咖啡的認識不斷深化,淺烘焙咖啡逐漸流行,也帶動了咖啡審美的多樣化與更多更具針對性的器材與設備的出現。同時,人們也陸續發現許多原先被忽略但實際上對咖啡品質有著重要影響的因素,例如水質、烘焙手法、布粉等。對咖啡研究的爆發性發展也要求咖啡師需要更多地去理解萃取背後的科學原理,他們繼而需要從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裡發掘埋藏在現像後面的本質,來幫助他們應對風格不一的咖啡豆、琳瑯滿目的設備以及不一而足的顧客需求。

如今的咖啡師需要面對的變數,便要比二三十年前多出不少。困在單一門店裡閉門造車的結果,很可能是換一家店便不知所措,又或者需要大量的重複試錯才能重新掌握適用於該店的萃取方案。

10002

此外,行業的進步也有賴於咖啡師們不斷學習不同方面的新知識並融會貫通,創造出新的視角與發現。去年代表我國出征WBrC的李震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作為資深烘焙師的他,熟知咖啡烘焙中咖啡豆產生的變化,才能夠發現可以通過篩除粗粉的方式將咖啡豆表層烘焙度較深的部分去除,獲得目標烘焙度較淺的咖啡粉。這一發現便需要結合烘焙、研磨。萃取等多方面的知識才可獲得,缺一不可。

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從萬千種咖啡中找到自己的偏愛,讓自己能更準確高效地衝出一杯自己喜歡的咖啡,不也是做咖啡的一種樂趣嘛。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