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是想杯測一下你們家手沖”
2021年年末的某天,在筆者開的咖啡店裡,一位看似對咖啡口味十分挑剔的男客人正翹著二郎腿,摟著女伴,斜著眼看向店員講出瞭如此要求。我們滿足了他。
拿到咖啡與勺子,他一邊向女伴演示如何“大聲啜吸”,一邊戲劇性地仰望著天花板,開始描述自己如感官大賽評委般的風味評價——
亦是“舌尖舌後”,亦是“前調中調後調”,亦是“蘋果酸檸檬酸醋酸”之類云云,店裡客人的目光無不被這場誇張的表演所吸引,而這位男客在眾人的關注之下顯得格外洋洋自得……
我沒有停下手裡的工作,而是告訴店員:
“不太確定我有沒有他想要的杯子,你告訴客人如果不喜歡這杯的話,我可以忙完手頭這幾杯給他重新做一杯”……
一天的忙碌結束後,店員過來告訴我了故事的後續:
因為在朋友面前覺得沒面子,惱羞成怒的客人先是表示“自己喝過的豆子不下1000種,看得上眼的很少”,又陰陽怪氣地當著店員的面甩下了一句“這家咖啡水平一般”,便揚長而去。但咖啡被喝了個精光……

“假裝自己很懂”的現象總是那麼多呢?
以筆者的拙見,因素有三:
一,外來文化優越感:
咖啡文化對於國人來說,屬於“舶來文化”。在一些人看來,了解舶來文化是一種“洋氣”的表現。
正如有些人認為“會吃西餐就是上等人”的心態一樣,通過“洋氣”來建立自己高人一等的錯覺。這令他們產生了優越感。
二,自我認知偏差:
缺乏足夠知識儲備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通過掌握一點零星的知識碎片,便會自認為自己掌握的已經是全面、絕對的且不容質疑。
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處於井底時,若他人的理念與其相悖,會表現出對他人的否定和排斥,甚至攻擊。
三,聚光燈效應引發的過度防禦心理:
一部分人去咖啡店消費總會過度擔心一件事:
我會不會因為自己“不懂”、“說錯名詞”、“喝不出風味”而被咖啡師“瞧不起”甚至被“忽悠”?
這就好像擔心“馬雲會不會嘲笑我窮”一樣,是一種過度放大自我心理的表現。過度擔憂會使人產生危機感,人會本能地表現出一些心理防禦:
“假裝自己很懂”其實就是一個很常見心理防禦措施。
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簡稱DK Effect,達克效應)是以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鄧寧與其學生克魯格二人的姓氏命名的。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由於閱歷、能力和知識上的不足,人們在無法客觀地觀評價自己與他人。
通常情況下,越是無知的人,越會高估自身的知識水平,同時產生對他人的蔑視,並抗拒來自外界的評價與建議,對更加優秀的人產生心理防禦機制(敵意)。
利用鄧寧·克魯格效應,結合當下咖啡社群現象,我們可以把咖啡領域的人們分為四個階段(如下圖):

1階段的人往往閱歷與知識能力不足,但因為剛開始接觸咖啡,對於咖啡的知識儲備有著一個“從0到1”的過程,所以自信心迅速膨脹,總會因為獲取了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
同時由於見識較少,閱歷不豐富,1階段的人意識不到還有後續進步的空間,就如古人意識不到地球外面還有太空。伴隨著盲目的自信,就會產生一種“我比誰都懂咖啡”的錯覺。

多喝咖啡多去探店,甚至去打工實踐,都可以很快幫助人進入2階段。
第2階段的人能發現自己的知識匱乏,並開始認識到與他人之間差距,從而接受、承認自身的不足,變得謙虛。但是同時,之前建立的自信也會被摧毀。
自信堡壘的垮塌讓2階段成為最痛苦的階段,也使大部分人停留當前階段——因為失去信心會使人自我否定,甚至不少人因此決定放棄從業咖啡。
3階段-知道自己知道
雖然2階段令人絕望,也令許多人停滯不前,但勇於承認自身不足,並且開始努力尋找突破的人,就已經進入到了3階段。客觀和勇敢總是能使人進步。
正視並接受自身不足,主動虛心學習、嘗試的人會發現:在3階段時,自己的能力與自信程度會逐漸呈正比。
4階段-沒意識到自己知道
在此階段,自身的能力和信心等達到理想的絕對平衡。通過觀察一些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咖啡人的紀錄片與書籍,你會發現,世界級咖啡冠軍往往對自己的能力有著恰當的理解和自信,同時又對外界一切新鮮事物和不同看法抱有寬容開放的心態。
筆者謹認為自己無資格評價何人位於第四階段。但是毋庸置疑的,到達4階段是所有人值得努力的目標。

那些勇於承認自身不足、並努力提升自我的人,相信無論是在咖啡領域還是人生的其他領域,有朝一日定會成為環境中優秀的佼佼者。
人非聖賢,誰都會有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領域。不要因為自己不懂而感到過度自卑,也不要因為自己很懂而輕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