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咖啡新手學沖煮,可先跟著感覺走

學習手沖,把地基打好很重要,根基穩固就能自建高樓。

咖啡萃取是一個系統,每一個參數彼此關聯,調一處改全杯。

消費者買到的咖啡形形色色,不同處理法,不同烘焙節奏,不同密度與風味組成內容,全都可能影響了我們萃取時,追求咖啡甜蜜點的做法。

但是消費者對烘焙端與生豆端的所知甚少,所以要從對咖啡豆與烘焙師處理信息的掌握,來判斷萃取方式,委實有點不易。

因此學習沖煮最簡單的方式,可先回歸自身感受,憑藉喝到的感覺來調整下一把的萃取做法。

10001

既然要跟著感覺走,我們就需要:

第一:了解不同品飲感受,在萃取中的代表意義
第二:了解調整哪些參數,會改變我們哪類感受

本文撰寫目的,就在提供小伙伴思考,我們的感受如何反映出咖啡萃取的狀態,並且知道如何按照直觀的調整法,使萃取貼近我們所追求的感受。

01

/從感覺出發的手沖調整/

10002
自家手沖咖啡,追求的是一種主觀的享受,好不好喝當然先以自己為依歸。

如果要沖給別人喝,其實也是一樣。沖煮的目標是調整沖煮方式,讓結果符合品飲人的感覺偏好。

所以解讀感受,以及造成這樣感受那樣感受的差別,很重要。

咖啡是一種飲料,喝的時候我們首先關心的是風味。

風味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嗅覺意義,一個是味覺意義。

10003

圖:品飲咖啡會使用到嗅覺

針對嗅覺感受,比較難在學習沖煮時知道調整的做法。

因為真的難說,怎樣的沖煮可以讓藍莓多些,水蜜桃少點,或是草本味淡些。

但你的確可在沖煮結果中,查知當你不同萃取做法,可能影響嗅覺感知的強弱,或是影響所感知到的風味內容。

針對沖煮與嗅覺對應的研究較少,多數時候業界仍較多把味覺感知中的酸甜苦,列入主要感知,並以此作為沖煮調整依據的參考。

比起你嗅到怎樣的香氣,酸甜苦相對來說更容易透過沖煮的修改,察覺(且可預期)到明顯的變化。

所以我們學習沖煮時,可以先針對”你想要的”酸甜苦比例,當作沖煮上調整的目標。

10004

事實上,手沖咖啡的金杯定律所提到的萃取率和濃度建議,也是著重於酸甜苦等感知面的研究,才有此結論。

不過現代精品咖啡產業,由於咖啡在種植農業管理、處理技術等方面都有進步,加上烘焙設備的改良,烘豆做法的調整,以及萃取咖啡設備的各種創新,再再都導致烘焙咖啡豆的萃取率及濃度,與金杯研究當年(1952年)的咖啡豆狀況不同。

10005

圖:1952金杯定律市調年代使用的調查用咖啡,與現代我們喝到的很不同

1 952年代金杯定律進行消費者調查的年代,埃塞俄比亞連水洗廠都還沒有興建,哥斯達黎加也沒有蜜處理工藝,北歐烈火淺焙不見影子,風味輪也還沒有研發,精品咖啡聽都沒有聽過。

七十年前用來進行大眾品飲喜好分析的金杯測試咖啡,與現代流行的咖啡與風味追求,有非常大的落差。

因此,現代手沖者,學習先從感覺出發進行沖煮調整,可能比使用舊時代定論的萃取率數據及濃度建議來調整,要直觀些,也更貼近自己真實的需求。

所以就讓我們先暫時忘卻數字,好好感受身體的呼喚吧!

新手起步學手沖時,可先學習最基本的感官分辨與偵測,順應感覺來學習沖煮的調整吧!

02

/品飲感受與萃取的關聯度/

10006

針對品飲的感受,我們可以掌握兩個感覺面,自問自答

第一個是味覺上的感知,酸,甜,苦這三個分佈比例,請問自己,喜不喜歡?

想酸多一點,還是甜多一點,還是想多吃一點苦?(不奇怪,有些人的確喜歡苦中作樂!)

味覺內容的調整

10007

酸甜苦,都是一種與咖啡萃取率很有關係的品飲感受。

如果你想要調整酸甜苦的感受時,你的沖煮目標,可以朝向”不修改粉量”下,增加或減少總體的咖啡萃取率。

因為,萃取率的增加,會從酸感,先朝向甜感,再朝向苦感邁進。

10008

酸太多不甜,代表萃取率可以再多一些。

有甜但酸不夠,代表萃取率可以稍為降一些。

有點苦,甜夠了,代表萃取率可以再低一些。

所以味覺修調的調整重點,是先擺在萃取率。那什麼是萃取率呢?

10009

圖:萃取率談的是風味物質的溶解與擴散

所謂咖啡萃取,就是把咖啡粉泡在水里,利用水作為溶劑,溶解咖啡中的可溶性風味物質並將之帶離粉,進入水中。

這些可溶性物質,包括酸,甜,苦,澀..等,風味感知物質。

每一袋烘焙咖啡,它的酸甜苦物質佔比並不相同。因為這些風味物質,全是咖啡果實在生長過程中積累的。

10010

圖:咖啡積累的風味物質種類,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

咖啡樹孕育於不同的產國與產區,由於生長條件不同,土壤肥沃度不同,自然積累的物質,不可能都是一樣的。

然後這些與風味有關的物質,又在烘焙階段按照烘豆師的烘焙方式,被一一發展出來。

所謂萃取率,談的就是有"多少"風味物質被溶解取出了,既然每個咖啡的營養物質含量不同,可以被萃取的"好風味"數量,就不可能一樣的。

每包咖啡適合的萃取率,可能會不太一樣。

10011

圖:不論使用何種萃取設備,有多少可以萃取都是最關鍵的考量

是烘豆師,決定了生豆變成熟豆的風味組成,有些烘焙手法強調發展酸香,有些手法故意磨掉酸,強調甜感。

我們通常不清楚這些烘焙信息,當消費者拿到一袋陌生咖啡,只能靠第一次沖煮後的感受,來進行下一次沖煮的調整,看是要朝向萃取更多酸,還是嘗試萃取更多甜。

萃取率究竟該是高,還是低?這沒有一定,剛剛好,就是我們的沖煮目標。

10012
也許這包咖啡不要萃取太多,另一包咖啡則要多萃取一點才好喝。

我們只要萃取好的風味,留下本可萃取但不好的風味在咖啡粉中,萃取的目標並不是把全部可萃取物都溶解出來。

除了酸甜苦的佔比調整以外,消費者感知上所在意的,還有強度這件事。

每個人由於飲食生活經驗的不同,對於感受風味需要的強度刺激,需求也是不同的。

所以沖煮的目標,不單單在調整酸甜苦等味道的比例,也同時要調整這些味道的強弱程度。

味覺強度的調整

10013

圖:咖啡的強度,代表刺激感知的物質數量

喝咖啡時,我們同時透過嗅覺與味覺在感知的咖啡風味。這些感知的靈敏度,受到通過感覺系統的物質數量的多寡影響。

如果說,咖啡中的酸甜苦的風味物質,代表咖啡的質量。那強度,就是導致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些質感的數量多寡了。

人體的感官系統,對於外界的感知,來自於外來物質的刺激。

外來物質數量愈多時,給予感官的刺激愈強,大腦接收的訊號就愈多,也愈容易專心分辨出它究竟是什麼。

然後,大腦又按照對這些刺激的喜好度,來反映刺激是否足夠,刺激的程度是令人感到愉悅的,還是感到吵鬧的。

精品咖啡是一種很有味道的飲料,這些味道的內容組成分子,由萃取率多寡決定。但對這些味道的感知強弱,卻由濃度決定。

每個人對濃度的強弱需求偏好,因人而異。

10014

有些人怕酸,即使將幾片檸檬浸泡一公升水稀釋才飲用,他還是覺得很酸。

有些人則怕甜,又需要一些甜,例如有人點半糖,有人點七分糖,有人就是要喝全糖。同樣都是甜,但要多甜,每個人不同的需要。

所以一杯咖啡的味道,如果酸甜苦的佔比已經調整到覺得合宜了,但就覺得有些淡口或濃口,這時候調整的目標,就是怎樣增加或減少咖啡的濃度,但不要改動到已經決定好的萃取率。

03

/沖煮上可以做的和不能做的/

10015
練習手沖時,我們要先知道極限在哪。有些事情不是沖煮上可以調整的,所以不要不切實際心存幻想。

哪些是沖煮者所不能改變的呢?

首先,有個事實我們需要牢記:一杯咖啡的風味表現,在烘豆階段已經定調了。或可這樣說,咖啡風味的個性,在烘豆階段就已經定型了。

如果烘豆師烘焙出一包酸質強烈剛硬的肯尼亞,我們不可能利用沖煮技巧,把它變成柔和的耶加雪菲水洗,花香滿庭的巴拿馬瑰夏,當然也不可能讓它成為一包滿滿堅果調的危地馬拉咖啡。

所以沖煮時,我們可以改變的,是咖啡的酸、甜、醇厚度、與平衡感。

10016

因為酸甜苦的萃取有時間差,所以我們可以透過萃取率的調整,來改變酸甜苦的組成比例。

基本概念就是,萃取率愈高,就有機會愈苦,但是邁向苦的過程前,會首先遇到甜蜜點。

怎樣的萃取率叫做高,怎樣的萃取率叫做低,以前的金杯那個18%-22%,在現代咖啡中,可能需調整了,不要太墨守成規。

10017

因為當年,調查金杯萃取率的那個年代,絕大多數的烘豆師都是將咖啡烘焙到中焙的。

中焙的咖啡,本來就低酸高甜。當年的消費口味測試,是透過中焙的咖啡去進行口味測試。

在那樣的烘焙條件下,要消費者選擇要想多少酸多少甜?先天出發時,中焙咖啡的苦味物質會容易比淺烘焙更多,酸味物質又較少。

所以22%的萃取率當年嫌高,以為再高就是過萃會苦,這個以為,放在淺焙當道的今時,它不一定成立。

同時,中焙咖啡實際上可能削弱了酸度,以及一些酵素類型的風味,但這些風味在淺焙是被較多保留的。

所以中焙的18%可能無味道,被視為是低萃取,但是淺焙因為保留較多酵素類風味,所以即便只有17%的浸出味道,可能還是相當豐富的,因此金杯萃取率的低標18%,在淺焙豆也不一定會成立。

10018
所以我才於此建議咖啡新手,暫先把”數字”放一邊,不要去背誦量測到底現在粉水比多少,濃度多少。

可以更直觀些,使用上面的建議,按照感受去調整沖煮上的三個變因:研磨度、粉量、水量。

如果你感覺是酸甜苦的比例不對,太酸就沖慢一點(延長萃取時間),或是用更多水,多沖幾次(所以水量增加)。

太苦就反其道而行,沖快一點(提早結束萃取),或是用比較少的水來縮短需要的沖煮時間。

至於感覺太淡,喜歡濃郁,就多用一點粉,或調整研磨度試試看。

10019

圖:改變研磨度可以增加或減少咖啡的強度

至於水溫或水質,它改變的是萃取的速度,換句話說,跟你的萃取時間息息相關。

高溫的可以沖快點結束,因為已提早達成目標風味物質的萃取,低溫就沖慢點。

如果你是新手,覺得太多的沖煮數字已經把你弄混了,那就試試看這個方法,跟著你的感覺走,去修改這邊建議的三個變因。

看看是否這種返璞歸真的沖煮原則,可以讓你更容易去找到你認為的最適一杯吧!

來源於咖啡公社CoffeeCommune ,作者林寧

作者:林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