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沖煮時為了避免後段產生過度萃取的情形,我們常常會使用各種手法來降低後段的萃取率。雖然這樣能有效降低後段萃取,但是咖啡這樣真的就不會苦澀了嗎?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造成咖啡苦澀的原因吧!
過度萃取的定義是什麼?
一杯好的咖啡在金杯理論的定義裡,咖啡的濃度需介於1.15%~1.45% / 萃取率介於18~22%。

當我們沖煮同一支咖啡,並使用同樣的研磨度、水溫、粉水比、沖煮手法(萃取率盡可能相同)時,隨著濃度提高代表咖啡的物質也越往後段發展,而過度萃取發生的機率也會大幅的提升。當然,不同的烘焙度和處理法會影響咖啡豆的萃取率,通常來說品質越好的生豆和烘焙,咖啡豆的萃取率上限越高。所以金杯理論可以供我們參考,但不是絕對的標準。

那究竟什麼樣的變因會造成萃取過高?答案是:每個變因都有可能,而通常最常產生影響的變因是:研磨度、水溫和手法。
研磨度越細跟水溫越高都會提升萃取率。當兩個過度極端的變因結合在一起時,就很容易會產生過萃。但這是否就代表細研磨跟水溫高就一定會產生過萃的情形呢?不一定,因為還是要看咖啡豆的烘焙度去決定。烘焙度越淺,萃取的效率就越低,反之亦然。我們只能說:高水溫、細研磨有很高的機率在我們在沖煮時產生過萃。而新手因為還沒辦法有效的掌握研磨度、水溫與手法的平衡點,所以往往發生的機率特別高。

那麼第二個問題也來了:是不是只要萃取率落在合適的範圍內,就一定不會產生過萃、一定不會出現苦澀的味道?答案還是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