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很多國家的日常飲食都離不開咖啡,清晨來一杯咖啡,開啟全新的一天,有的國家甚至離不開咖啡,如意大利、越南等國。其實,咖啡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飲食習慣一種文化。由於地域不同,各國都有自己獨特的咖啡文化和飲用習慣。

咖啡到底是何時產生呢?
有一則是基督教傳說的“牧羊人的故事”,它是源於黎巴嫩語言學家法司特·奈洛尼。
在1671年寫就的《不知睡眠的修道院》中有那麼一段記載:在埃塞俄比亞的高原上,有個名叫卡爾代的牧羊人,趕著山羊到新草原去放牧,突然發現自己的羊群蹦蹦跳跳,又跑又叫,表現得興奮異常,即使入夜亦無法睡覺。
這可把卡爾代嚇壞了,以為是什麼大禍臨頭,於是就跑到阿比西尼亞修道院求救。經過修道院院長及修士仔細的調查後,發現是因為山羊吃了矮樹叢上的紅色果實,才顯得特別興奮,於是將它採摘回去,煮成湯汁飲用,果然一夜無法入眠。於是院長把這種湯分派給做晚禮拜打瞌睡的僧侶飲用,效果非常好,這種提神的湯藥也就被流傳開來。
據說在11世紀初期,阿拉伯地區已經將咖啡豆曬乾後煎煮當藥喝,等到13世紀初,由於回教戒律嚴苛,禁止教徒喝酒,教眾就用咖啡取代了酒,當作興奮的飲料。 在那個時代,有一位叫凱爾·貝的麥加總督,深感飲咖啡將導致風紀敗壞,打亂了原有的規律,抵觸了回教的教義。有一天,他目睹一群人用爐火煮沸咖啡,並圍在一起閒聊,不按規定作息,頓感盛怒,立即頒布了咖啡禁令。可是當時的統治者也非常地喜愛咖啡,凱爾·貝也就因此觸怒了統治階級,被免了職,這就是咖啡史上出名的“咖啡”壓制事件。雖然這不算是咖啡的起源故事,但是能顯示出在很久以前,人們就已經接觸和飲用咖啡了。
我們不知道這則故事的真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咖啡是一種古老的飲品。它能夠流行至今,並被眾多國家作為日常飲品,一定有它的魅力所在。對西歐、北歐地區的人來說,他們所偏好的咖啡是清淡的口味,咖啡豆都只是烘焙成褐色而非黑色。這地區的咖啡起源於路易十四的宮廷中,因此這裡的咖啡館充滿文化、藝術與歷史的氣氛,曾經吸引無數的作家、音樂家和哲學家在此地的咖啡館留連忘返。
在南歐拉丁人的地區,人們最喜愛的是由咖啡壓縮機所沖泡出的意大利式咖啡,以深度烘焙的咖啡豆,衝出帶著焦味的咖啡,咖啡上面還浮著薄薄的油沫,他們習慣於早晚各飲一杯。大概是因為拉丁人的樂天隨性,所以意大利的咖啡屋,大多以站在吧台享用為主。只見意大利人進入咖啡館裡,站在吧台一口就把小小的一杯意大利式濃縮咖啡一飲而盡,與阿拉伯人的從容儀態截然不同。但對法國人而言,喝咖啡除了是一種休閒之外,法國牛奶咖啡更是他們早餐中所不能或缺的飲品。
人們享用咖啡時,習慣以雙手捧著杯子,用咖啡的熱度來溫熱他們的手掌,以驅走清晨的寒氣,在天寒地凍的俄羅斯,人們飲用咖啡的方式更加獨特,主要著重在咖啡的保溫和加熱上,其沖泡及飲用的方式與俄羅斯紅茶大同小異,即都將紅茶或咖啡放在一種叫做沙沃瓦的壺裡來煮。而為了配合咖啡口味的特性,會在咖啡中加入橘子醬,並且還以發泡過的鮮奶油與橘子片搭配做為點心。當然在蘇俄這種冰天雪地的氣候中喝咖啡,絕對少不了在咖啡中添加濃烈的伏特加酒來驅寒。
此外,日本人對於冰咖啡也格外情有獨鍾,主要有以添加牛奶為主的冰咖啡牛奶系列,以加巧克力醬為主的冰摩卡咖啡,和以冰淇淋為基礎的聖代咖啡,還有充滿成年人風味的雞尾酒冰咖啡系列。有如此豐富多變的冰咖啡口味,可見日本人對冰咖啡的狂熱。
與其他國家相比,咖啡進入中國的時間有點晚。大概在明代末期,傳教士和荷蘭、西班牙等國商人的東來,同時把咖啡帶到了中國。不過,在明代,咖啡並沒有流行起來,一直到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歐美傳教士與商人東來者眾多,西餐和咖啡也就隨著不平等條約,伴隨西方人的勢力擴張,由沿海漸次向內陸傳開。尤其在八國聯軍之役後,吃西餐喝咖啡的風氣大盛。到了民國,咖啡更是成為上流社交不可缺少的飲品,在那時,喝咖啡成為地位的象徵,一般的百姓是喝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