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rkeley實驗室的一位科學家使用統計數據,了解了遺傳與環境如何相互作用,影響咖啡的消費。
咖啡的攝入量受遺傳與環境之間的良性循環影響,這種現像被稱為“定量遺傳特性”,同樣與膽固醇水平和體重有關,並且被認為在其他人類生理和行為特徵中起作用。但這一種關係不能簡單地被證明。
Berkeley實驗室的統計學家Paul Williams表示:環境為你的基因傳遞奠定了一個基礎。所以如果你周圍的人經常喝咖啡,或者你住的地方有很多咖啡廳,那麼你更有可能擁有喜歡咖啡的基因,這是相互影響的。
Paul Williams的這一個發現,基於一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1948年發起的著名研究。當時為了研究生活方式和遺傳因素,到底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發起了這項弗雷明漢研究(Framingham Study),研究對像是4788對父母與其2380名兄弟姐妹。
被研究的志願者來自於馬薩諸塞州的弗雷明漢,每3-5年都需要提交一份詳細的報告,內容包括飲食、運動、用藥歷和病歷等信息。這項研究的數據多次被用於有關人類健康特徵的研究當中。
Williams使用了一種“分位數回歸的統計方法”來計算遺傳學特徵相關的志願者的咖啡飲用量,以及外部因素的影響。過去的研究表明,影響咖啡飲用的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是:文化和地理區域、年齡、性別,以及是否抽煙,總體來說,歐洲血統的年長男性吸煙者飲用量最大。
這項研究表示36%-58%的咖啡攝入量是由基因決定的,儘管我們仍然不知道是受到哪一組基因影響,但是Williams的這種關於喝咖啡的假設的確被“分位數回歸的統計方法”證實了。父母與後代喝咖啡的相關性越來越強。例如你的父母不喝咖啡,你很有可能也不喝。但是如果你的父母喝咖啡,你每天咖啡攝入量可能比自己的父母還多。
Williams說:“當我們解碼人類基因組時,我們認為我們將能夠讀取DNA,了解基因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以及健康狀況等。但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許多習慣,例如喝咖啡來說,從1960年代的研究來說,我們知道它們具有很強的遺傳因素。但是,當我們實際上開始研究DNA本身時,我們發現可以單獨歸因於基因的佔比很小。
MBIB部分主管Paul Adams表示:Williams的研究補充了Berkeley實驗室中對基因組研究的空白,讓我們了解到基因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全新待開發的領域,我認為它可以用一種根本的方式,解釋基因對人類行為的關係及影響。
這一項研究發表在《Behavioral Genetics》雜誌上。研究鏈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0519-019-09989-0
作者:Pranjal Mehar
英文原文地址:
https://www.techexplorist.com/science-behind-love-coffee/3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