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咖啡浪潮,咖啡也講究口味,所以是葡萄酒的競爭對手。

咖啡,其小資的美味和創意,傳遞出很多東西:社會生活習俗中的器物,殖民歷史中一個巨大的農產品和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提神藥品。整個經濟依賴其種植量和咖啡因含量。
如今,咖啡的定位遠遠不只是奶油和糖,而是如何設定最小訂貨量,是添加牛奶還是大豆蛋白還是豌豆蛋白,是準備黃油和油(為了優化生物黑客,在不同環境下創新發展新生物),還是只是用一塊酥餅去蘸。它已經激發了法律和道德的桎梏和“愛就是衝煮”的主題婚禮。
最新一期《紐約客》雜誌年鑑上的發燒友系列視頻,就展示了一群專業咖啡師,他們暢談了咖啡的魅力。
阿伊達·巴貝特說:“我們有很多咖啡發燒友”,“包括了第五代種植咖啡的農民和第一代咖啡名人”。
達勒姆烘焙公司反正統咖啡的一位講師金繁花老師,講述了20世紀開始美國大眾咖啡消費的歷史,說那時的人們就是“我們就是瘋狂,就是發燒友。”
第二波預示著專業時代的到來(專業品牌星巴克出現),專注於製作技術和口味。
第三波咖啡對於布什維克賽(Bushwick Sey)咖啡館的老闆來說,是選取同一個種植者出產的咖啡豆,用以克為單位的稱,稱量出少量的研磨好的咖啡粉,進行萃取的過程。技術專家關注的是採購、質量和工藝。
第四波涉及完美的家庭釀造,隨時可以喝的飲料或更徹底的考慮。
美國咖啡錦標賽讓競爭具有了欣賞性。在納什維爾的咖啡資格賽中,專業人士展示了他們的傳家寶—烤番茄和烤草藥的能力。杯測是品嚐的最後標準,用碗用勺專心品嚐一系列不同的樣品。(品嚐者在旋轉桌前一一品嚐。)分析釀造的風味特徵和醇度是一項細緻入微的工作。金繁花老師說:“烘焙咖啡中芳香族化合物的數量比葡萄酒還多,有一千個”。
咖啡發燒友中,有一些年輕人逐漸成為鑑賞家。賽咖啡的合夥人–蘭斯·史諾倫伯格說:“我相信,如果你願意每天在一杯咖啡上花四到五美元,你就喝到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了”。
其他發燒友也認同,說“葡萄酒或其它東西,都不能說是讓人真正的迷戀”。
賽咖啡的常客薩拉·撒普拉斯卡說:“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咖啡放在同一個基准上衡量”。“它比一千個吻更美味,比麝香葡萄酒更溫和。”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十八世紀的“咖啡大合唱”中寫道:“咖啡,我要喝咖啡。”
蕾切爾·利普斯婷是《紐約客》編輯部的編輯
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e-desk/the-rise-of-coffee-connoisseur-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