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好直接對應的是口感好,那麼口感說到底也是體驗的一部分,而且是相當重要的部分。我們說喝一杯好咖啡這件事,你得先有一杯好咖啡才行。

現在隨隨便便一個人都會說自己懂咖啡了,一個複古手搖磨,一套Chemex,拍個照片發個朋友圈,不懂行的一個勁兒點贊,我承認,照片很好看,氛圍一級棒,特別有feel,但你拿照片裡的道具沖沖看,保准你發完照片就倒,一口也不喝。
嚴謹帶來自由和滿足@聖誕球咖啡愛好者
從什麼都不懂的小白一路喝到現在快一年了。從最開始沖煮的時候,水流忽大忽小,到現在操控自如,我承認最開始的每一次沖煮,都讓我腎上腺素分泌,緊張得要死。可是當你圓滿沖完300g水,放下壺一剎那的如釋重負,以及迫不及待嚐一口的滿足。你會發現,嚴謹和認真帶給你的結果很快樂,這個過程也同樣快樂。

作為一個咖啡師,把隨心放在數據前面,可能有些政治不正確。但是我想說,沒有絕對正確的數據。如果真的有一壺咖啡,可以復製成十份放在不同的情境下給同一個人喝,他的體驗依舊可能有很大不同。比如他剛失戀,比如他跟心愛的女朋友一起來喝咖啡,比如他剛剛吃了火鍋,嘴巴嘗不出太細膩的味道。所以可能那個即使平日里,“很對”的數據沖出來的咖啡,依然不奏效。那什麼是絕對的?喝咖啡當下的環境,心境。

這是一個來自器具控的吶喊。雖然很多ins,朋友圈圖片因為擺拍被人詬病,但是我想問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願意點贊和傳播那些好看的圖片?同樣的一杯咖啡,如果只是亂糟糟的辦公桌上用一個一次性杯子承裝,也不會覺得美好。但是有美美的器皿,再有陽光、鮮花和美食搭配。這份心情和體驗,只有咖啡好喝,是沒有辦法達成的。

每次沖煮的時候,有人在旁邊指手畫腳的我就很煩躁。我有一個朋友,我承認他對豆子的認知和沖煮的把控都比我好。但是每次我沖得興致勃勃的時候,他在旁邊喊,水多了水多了的時候,我真的很想掐死他。對於我而言,我自己親手製作和把控的過程才是我high點所在。水多個十幾二十克我覺得味道差別不大,但是被人喊停我連喝的心情都壞掉了。

好喝這件事,是嘴巴告訴你的麼?
並不是。是大腦。
對於喝咖啡這件事,大腦整合的信息遠不止嘴巴嚐到的味道這一項。五官六感全都算數:當時是不是天氣晴朗,陽光有沒有正好從窗外灑進來;站在你對面的咖啡師是不是特別像吳彥祖,咖啡廳裡有沒有你喜歡的那首歌;沖煮的器具是不是你心水的那一卦,你身邊有沒有你喜歡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你大腦中匯聚整合,直到你喝下第一口咖啡的那一瞬間,信息被定性然後輸送了出來。
